“收费公路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大纲”通过交通运输部评审
从交通运输部得到消息,4月2日在杭州组织的“收费公路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大纲”评审结果得到部有关部门认可。
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中国建成了领先世界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目前,我国通车高速公路已达10.44万公里,成为交通运输的主骨架,中国高速公路“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高速公路的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基础支撑;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改善出行和增加就业提供便利;为减少贫困和促进公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公路基础性的作用是巨大、长期和持续的,其建设和维护的资金也是巨大、长期和持续的,受我国财力的影响,要靠财力建设巨大的高速公路网是不可能的,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公路建设投融资政策创新——中国特色的收费公路政策功不可没。收费公路政策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是在20世纪30年代启动的,而中国大陆直到1988年10月31日沪嘉高速公路通车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之后仅用20多年就基本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社会对公路运输的旺盛需求决定了中国公路的发展速度,也决定了公路发展资金的需求强度,在专项税收长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只能通过收费公路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用未来的钱,修今天的路。截至2013年底,全国收费公路总里程为15.65万公里,其中政府还贷公路9.95万公里,约占63.6%,经营性公路5.70万公里,约占36.4%。全国收费的高速、一级、二级公路分别为10.04万公里、2.35万公里、3.18万公里。我国现有路网中,97%的高速公路、61%的一级公路、42%的二级公路,都是依靠收费公路政策才得以建成的。
但是从收费公路出现开始,对该制度的质疑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经过分析后发现,质疑主要集中在收费行为不规范、收费期限过长、收费标准过高等方面,认为“收费站点过密,收费标准过高,给经济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另一方面,作为收费公路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公路经营企业对政府的节假日小型客车通行费减免、绿色通道鲜活农产品运输减免等政策的出台存在异议,各级地方政府的公路建设债务负担也越来越沉重。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收费公路的社会效益,合理平衡收费公路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完善收费公路筹融资机制,有效促进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必要对收费公路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交通主管部门科学规范有效实施收费公路价格监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交通运输部及时组织了收费价格形成机制课题研究。
去年8月份,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接到部课题研究任务,立即成立由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省政府办公厅、省物价局、省交通集团、宁波交委、宁波市交投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课题组。省交通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与省交通运输厅沟通,从发挥集团多年营运管理经验出发,省交通集团作为主要承办课题单位,并寻找了国内有研究经验的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长安大学研究等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组多次与技术支撑单位进行反复讨论研究,最终形成了研究大纲,4月2日在杭州通过了由交通运输部组织的评审,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了部有关部门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