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题记里的采矿史

20.08.2018  09:41

  一

  洪铜山盛产铜矿。

  穿着布衣的男人们,疲惫的脸上一道道黑黢黢的印痕,那是经过矿道时留下的。

  男人们躬身推着装满铜块的木轮车,一辆接一辆,沿着洪铜山并不宽的山路,运至山脚,再通过一条叫攀恩岭的小路,把铜从村子里拉出去。

  1200多年前大唐年间的这些男人,是谁,来自哪里,为何来到此处,没有确切答案,史料上也鲜有记载。

  一天,不知是谁,一时兴起,在距矿区西北约500米的一处岩壁上,歪歪斜斜地刻下了4行35个字。

  刻字的那个人不会想到,1200多年后,荒草埋没的这些字、这块岩壁将成为探访这段历史的见证和印记。

  如今这个地方,叫淳安枫树岭镇铜山村,还是跟铜有关。

  二

  来自大唐的35个字,被后人称为摩崖题记:“大唐天宝八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年)。”简陋的刻画,全然没有唐代书法的神韵。想必此地当时只有辛劳,而少有盛唐的诗意。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这60年间,洪铜山一副繁忙劳作景象。

  村里老人说,据传,唐玄宗年间,来村子里采矿的,都是在朝为官之人。

  当时有很多从京城流放过来的官员和家属,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但他们对皇帝依然感恩,这才把村子里那条路叫做攀恩岭。

  如今保留下来的攀恩岭还有十五里长,今年80岁的余东边,村里的老支书,操着一口浓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这样形容:从铜山口到余村,七里地上坡,八里地下坡,所以我们形容攀恩岭为“七上八下”。

  在洪铜山海拔700米处,还有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官坪”。有说法洪铜山的铜矿古时为“官采”,官坪乃是监督矿区开采冶炼的官员居住之地。村里人却更愿意相信,官坪正是被流放至此采矿之官员的居所聚集地。

  三

  这些开矿之古人,经历了什么?他们后来是否在此定居下来?还是在年复一年的开矿劳作中死去?如今的村民是否他们的后世子孙?

  无人知晓。

  他们,没有留下姓甚名谁,没有在志书中留下只字片语。他们,只是沉默的群像,一如那块没有署名的摩崖题记,一如那上面并不优美的字体。

  只有当触摸那些矿洞时,仿佛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叮叮当当的开凿声,看到在幽暗中弯腰艰难掘进的他们。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突遇崩塌,无法从矿洞中生还、再见盼着他平安归来的妻,他的一切就此在时间的长河中湮灭,无声无息。

  唯有老矿洞的巷道还记得他们。

  上世纪70年代老矿洞重现天日时,发现巷道内铺设有竹片竹帘。那是矿工们走过的路。巷道高低不平,木轮车不容易运输,铺上竹片竹帘,推着木轮车就轻松多了。

  一块块铜被运出矿洞,铸成一枚枚铜钱、一面面铜镜……

  唐玄宗时,大量铸造“开元通宝”和“乾元通宝”,需铜量激增,促使人们在南方寻找新的铜矿资源,南方铜矿的开采得以迅猛发展。

  唐代,皖南设有宛陵、梅埂两处监钱官,每年铸钱5万贯。按开元通宝的成色,铜占83.5%,铸5万贯钱至少要耗铜25万到30万斤。

  洪铜山矿工们的生命,熔化,冶炼,凝固成了铜。

  四

  寻访摩崖题记的路,格外艰难。

  没有游步道,也没有任何指示标。爬过半人高、三五米宽的乱石堆,小心翼翼穿过一片一人多高的茅草,带着手上被划出的几个小口子,继续踩着黄泥往山腰攀爬。

  若不是老支书余东边带领,对洪铜山不熟之人,怕是找寻上一天,也未必能找到摩崖题记。

  顺着半山腰绕过一小片菜地,再下到近一米落差的一处小瀑布旁,拨开茂盛的绿植,一千多年前的题记这才犹如待字闺中的少女一般,露出真容。

  怔怔看着眼前从崖壁凿出的字迹,千年前的劳动号子似乎打破了时空结界,再次响起耳畔。

  摩崖题记只记录了60年的开矿史,唐代之后,这里是否还开矿,不得而知。

  不过到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遂安发生了矿民起义,2700余人被官府所杀。五月初一,钦差总督立“告示碑”,将各山矿场严加封禁。

  这样的告示碑,在离洪铜山不算远的枫树岭镇新丰村和安阳乡上梧村、姜家镇甘坞村,立着三块,碑文内容一模一样。

  或许,那时的洪铜山仍是矿场,仍有一块块铜从山上开采出来,运出山去,也有矿工参加了那次规模不小的起义。

  五

  铜矿终究没落了。

  1969年6月,淳安县在这里筹建地方国营铜山铁矿。之后,老矿洞和摩崖题记被陆续发现。

  如今,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略显破败的大门廊,白漆斑驳,门廊顶部一行掉色的烫金大字:“浙江省淳安锡铁矿。

  2014年起,矿区已停产,残破的屋舍外爬满了藤蔓植物。

  矿停了,时间停滞了,在洪铜山和铜山溪畔留下了岁月的沉淀。

  在洪铜山,用鞋底轻轻拨开土层,一些铜渣便裸露出来,在阳光下闪出细碎的光彩。铜山溪畔,大量黑色玻璃体状的铜渣,如同馅饼一般,被夹在黄色的土层中间。

  铜渣质地酥脆,老支书余东边掰下一块握在手中端详,并未言语。老人在洪铜山脚下生活了一辈子,对这片堆积着铜渣的土地,他的眼里有着太多眷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千百年来,这个位于千岛湖镇西南75公里外的小村落,淳朴的人们一直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描绘更好的明日画卷。

  去铜山村探访当日,正值村里干部在开会商量如何发展经济,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做农村电商,利用铜矿遗址的历史底蕴,把堆积起来的铜渣试着做成工艺品……

  或许,这将会是洪铜山脚下的铜山村,再次翻开新篇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