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创新搭建百姓微舞台 焕发农村文化礼堂生命力

22.08.2018  10:16

  站在大屏前,全县各地农村文化礼堂的运行情况尽收眼底;拿起话筒,还可与选定的村文化礼堂工作人员对话。这是近日记者在天台县农村文化礼堂总部见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曹蕉红与山区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交流时的一幕。

  随着礼堂建设覆盖面的不断递增,如何用好和管好农村文化礼堂,真正将其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服务综合体”?天台先行先试,建起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农村文化礼堂总部,构建“总部+分部+村理事会”三级管理体系,串联起全县154家(建成)农村文化礼堂。

  前不久在天台召开的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天台县委书记管文新表示,将建好长效机制,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留住乡愁的记忆馆、展示才艺的大舞台,努力为台州“和合圣地”建设贡献更多的天台力量。

  组建农民艺术团,搭建百姓微舞台

  白天,经营着农家乐的杨寅寅忙着招待游客,一到晚上,她便会和姐妹们一起,来到操场上跳广场舞,有时还会客串一回演员,到各村文化礼堂去演出。

  在南屏乡,活跃着一支支散发着泥土味的表演者队伍。为使全乡的文化礼堂“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让群众生活“”起来,去年9月,该乡成立文化礼堂联盟,组建“南山南”农民艺术团,打造互助联合体。乡党委委员叶俞华介绍,成立艺术团的初衷,是给老百姓一个展现自己文艺才华的舞台。

  杨寅寅就是艺术团中的一名成员。尽管文化礼堂舞台简易,音响设备简陋,但杨寅寅乐在其中。她说:“原来只是跳广场舞自娱自乐,现在看到台下有那么多人给你鼓掌,好过瘾。

  艺术团里八成以上团员是村级文化志愿者、文化爱好者等草根力量,另有少数乡机关干部、乡属部门干部。团员杨均益说,节目都是自己编排的,选的是大家熟悉的事,很接地气。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去年他和搭档们演出的小品《小官拒贪》,演绎了村干部如何拒绝村民行贿的故事,不单在各村巡演中备受好评,参加市县文艺演出还获了奖。

  目前,天台各地着力培养农村文化能人,涌现了一批农村文化的耕耘者,他们将乡土内容融入农村文化礼堂,不断丰富着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文化礼堂协会,架起供需对接平台

  从以前的政府“送文化”,到现在的农民“秀文化”,一字之差,可以看到天台县农村文化活动中农民角色的转变。

  街头镇集镇村文化礼堂人气旺,时不时能从这里听到里面传出的各种唱腔、乐曲声。村民戴爱肖说,因经常要到各村文化礼堂去表演,所以他们的节目须经常更新。这不,他们最近排练的越剧大联唱《杨门女将大练兵》,就是由本村村民在套用越剧曲牌的基础上自行作词创作出来的。

  礼堂作为村民精神文化的“家园”,节目只有常演常新,对村民才有持续的“磁力”。基于这个认识,该县探索成立“文化礼堂协会”,开展文化走亲,推进各村联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菜单式服务,建立供需对接平台。

  去年12月,街头镇协调11个村成立文化礼堂协会,通过协会定期活动,让每个会员单位参与到文化礼堂的“管建用育”中来,逐步实现政府引导、会员单位自主管理的模式。

  该协会理事顾问徐亦明说,协会要求成员单位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结对、互相开展礼堂建设服务指导,同时要求每个月排练新节目,通过“文化走亲”形式,为村民们献上一台台好戏。

  有了协会这个平台,该镇各村文化交流密集了,村民的文娱活动、文化体验也进一步丰富。今年前6个月,各会员单位共创新编排新节目12个,开展“文化走亲”演出33场。

  推行众筹积分制,盘活乡村文化资源

  石炳娟是坦头镇大余村文化管理员,让她排一两个节目给村民看看,不是难事,但如果要她上一台十几个节目的演出,那对她来说就不是一般的难度了。然而,最近,她却没花什么力气,就为村民提供了一顿“文化大餐”。

  4月的一天,大余村文化礼堂内,歌曲、舞蹈、越剧、武术表演等节目一个接一个。上台表演的,都是各地的文艺爱好者。石炳娟是怎么做到的?她指了指礼堂上方的那条横幅,只见上面写着“坦头镇文化礼堂众筹文艺汇演”。

  为石炳娟提供神来之助的正是“众筹”之举。为使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常态化,天台各地大胆创新,充分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坦头镇党委委员王绍沪解释道,他们今年实施了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众筹积分制,每个文化礼堂按季度上报1个以上文化活动,进行积分考核和星级评估,排名前三的文化礼堂可举办文化走亲季度展演,由其他各村带节目到该村进行义演。

  原来,大余村在全镇文化礼堂活动众筹积分制考核中排名第一,所以第二季度的文艺汇演就落在大余村。众筹积分制,把农村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盘活,十几个节目凑在一起就是一台大戏。

  今年以来,该镇的10个文化礼堂共开展40个文化活动,其中在3个村举办了文艺汇演,参与群众超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