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中外儿童戏剧交流平台
近日,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国际儿童戏剧沙龙在北京怀柔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芬兰、冰岛、日本、韩国8个国家的近20位国际儿童戏剧艺术家,与中国近40位儿童戏剧同行一起,深入探讨中外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和未来的交流与合作。
沙龙上,针对国际交流中语言障碍的问题,中外儿童戏剧艺术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雷喜宁认为,在儿童戏剧的国际交流中语言障碍肯定存在,最基本的是文化背景的相互理解,创作主题应是人类共同情感,艺术表现上更多采用音乐、舞蹈等通用的方式,也可增加一些技术处理。“多元化社会需要国外的作品,除了语言问题,还要考虑戏剧风格,以便更好地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经理埃默尔·哈灵顿说。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的宣亦斌指出,儿童戏剧创作,能用肢体去表达原始情感的就不要用语言,中国的儿童戏剧创作选材最好是有中国元素、民族特色的故事,对于世界经典剧目的表达要有新视角。丹麦儿童青少年戏剧中心CEO兼丹麦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节主席亨利·科勒则强调,国际交流中要思考受众年龄、主题接受、引进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语言。
面对中国儿童戏剧创作过于低幼化的问题,国内外儿童戏剧艺术家普遍认为需要行政指令的推动来解决。来自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建议,将戏剧纳入教育体系,以此保证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观剧体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阐释了目前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小型剧目更灵活,便于交流;另一方面,中国在大型剧目上具备优势,却很难出境巡演。韩国的金淑姬认为,如何与儿童观众沟通至关重要,小型剧目更适合孩子。美国的亚当·伯克则提出,要思考大型剧目和小型剧目给孩子带来的不同价值问题。芬兰的约翰·司徒高德强调内容第一,一定要讲好故事,大小是次要的。亨利·科勒则认为要尊重某一个年龄组的观众观看剧目时的体验。
对于儿童戏剧教育和培训的话题,中外儿童戏剧同行非常关心。亨利·科勒希望能够在“通过艺术进行教育”和“艺术的教育”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佟春光分享了短期培养小观众、选拔相对优秀者参与演出的做法。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艺校的靳芳详细介绍了将戏剧教育纳入常规课程的经验,主要包括戏剧与学科任务相结合、戏剧教育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跟国际著名儿童艺术培训机构合作等。“芬兰可根据不同地域特色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项目,重在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创作,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约翰·司徒高德说。此外,中外嘉宾一致认为,戏剧教育中师资匮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沙龙还邀请9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分别就国际儿童戏剧发展现状、日本大阪戏剧节组织经验、墨尔本艺术中心运营及各类艺术活动的组织开展、韩国和北欧儿童戏剧创作与发展、美国儿童戏剧的演出情况、美国儿童青少年艺术教育培训开展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专题介绍。
沙龙设立单独环节讨论如何全面加强儿童戏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杨帆从注重搭建平台、建立合作机制两方面分享了中国儿艺对外交流的特点。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副总经理冷佳华以中英合作剧目《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为例,肯定了国际合作对于更新创作理念的意义和价值。约翰·司徒高德提出要加强儿童及青少年戏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关注青少年最关心的话题。
国际儿童戏剧沙龙板块设立于2014年,两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交流成果,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戏剧节的重头戏之一。相比去年,本届国际儿童戏剧沙龙邀请的外宾人数明显增加,研讨方式更加多元和深入。尹晓东表示, 本届国际儿童戏剧沙龙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机构搭建了一个可持续交流的平台,形成了各艺术家广泛参与和交流的格局,达到了充分整合和利用各国儿童戏剧资源、最大限度分享成果的目的。希望各国不断加强儿童戏剧交流与合作,推动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为世界儿童快乐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