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政府搭台买服务 企业“配餐“为礼堂种文化

24.11.2014  13:06

  中新浙江网11月23日电(记者 胡丰盛 通讯员 陈飞凤)这几日,在浙江遂昌云峰街道湖边村的文化礼堂内,16名队员正聚精会神地练习威风鼓,而这16名队员中,竟有10位是“大老爷们”,他们放弃搓麻将的时间,乐此不疲地与妇女们一起练威风鼓,在村里受到了众人的称赞。

  “男人来学威风鼓倒是少见的,这令我很感动。”遂昌县文广新局张江平下乡指导时频频称赞。

  在北界镇北界村,尽管村民们居住得很分散,但是一听说县里有人下来教舞蹈,大家都会积极地提前赶到文化礼堂等候老师。“村民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目前有40多人在学习腰鼓。”村文化员苏一龙介绍说。

  其实,湖边村和北界村村民热衷于学习文化的现象只是该县文化礼堂村落的一个缩影。新路湾镇大马埠村、黄沙腰镇黄沙腰村、石练镇大茂坑村等该县重点建设的几个文化礼堂内也都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什么小村庄的文化礼堂会焕发活力,村民如此热衷于文化生活呢?这与政府的搭台买服务、企业“配餐”种文化是分不开的。

  政府搭台买服务

  面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与社会文化志愿者无施展平台这两难并存的现状,遂昌转变服务方式,打破常规,引入社会服务资源和市场化服务机制,改变文化志愿者单兵作战的现状,首创“兵团作战、集中轰炸”的方式融入农村群众,搭建起“政府、企业、社团、农村”共同服务群众的平台。

  “社会服务资源和市场化服务机制,它比行政命令更加能激活群众的参与热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可以让文化礼堂散发出更大的活力。”遂昌县委宣传部长华治武这样说道。

  企业“配餐”种文化

  同时,遂昌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改变以往“派送”的方式,通过实地问需配餐形成“服务菜单”,群众点什么,就种什么。为此,剑光文化吸纳遂昌本土艺术人才及文化志愿者30余人组成8支文化技术培训队伍,分赴5个试点进行跟踪辅导,组织面对面培训52次,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

  在探索中,遂昌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提升项目。选择了文化氛围较好的妙高街道东峰村、石练镇淤溪村,氛围一般的三仁畲族乡小忠村和新路湾镇大马埠村,底子薄弱的黄沙腰镇大洞源村5个点作为试点,并开展调查摸底,掌握村民文化需求情况,按需制定培训计划。

  针对各村的情况,文化志愿者为5个村设计或提升了文化活动。结合小忠村的竹文化,编排了竹拍舞;依托淤溪村的昆曲十番和班春劝农两项国家级非遗,编排班春排舞、教授昆曲;打造大洞源客家文化,编排了《一家亲》腰鼓舞。东峰村和大马埠村也都编制了特色文化活动。

  志愿者热心辅导村民热情回馈

  云峰街道龙祥村是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原先,村里的年轻人与老年人分歧较大,自从志愿者们进村“种文化”后,村民之间变得和谐了,每天,都有60多人来到村文化礼堂学习威风鼓、扇子舞等,不仅如此,村支书和村主任每天到场陪他们练习,给他们鼓劲。“以前三个自然村的村民是不可能这样有说有笑地在一起的,现在这样的场景真是很难得。”龙祥村村民主任赵建华说,原本村里想给大家买活动器材,邀请大家来练习,结果,村民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自觉地自己买好了器材,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村民的学习热情高涨,志愿者种文化也变得更加积极。今年已经62岁的吴宏潮老人每次都积极下乡指导村民学习扇子舞,她说,下午四五点钟从县城出发,晚上在村里的文化礼堂教学近三个小时,每次回家基本上是夜里11点了。“有时候去远一点的村,赶回家都是凌晨12点了,但是看村民们的学习氛围很好,也不觉得辛苦了。”吴宏潮这样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