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全球于麾下 聚万物于掌中

01.03.2017  17:36

  巨星陨落,长歌当哭。

  2017年2月24日16时19分,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先生带着对勘查地球化学的依依眷念离开了我们。

  2007年2月23日,谢学锦先生在家中

  噩耗传来,国内与国际的地学界陷入一片哀伤。作为地学界的一代宗师、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生的离开,是地学界的一大损失。

  抚今追昔,寄托哀思。先生用毕生的努力和追求,抒写了一个大科学家、大战略家的辉煌成就。

  献身地质 永攀高峰

  谢学锦先生,1923年5月21日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50年,先生进入南京矿产测勘处化验室从事矿石分析工作。1951年,先生与徐邦梁一起赴安徽安庆月山进行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首次实验,发现了著名的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1952年随着地质部的成立,先生调到北京,参与创建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开启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1957年,先生进入当年成立的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简称物化探所)任化探室主任。上世纪50~60年代,先生从事热液矿床原生晕的研究,与前苏联学者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分带现象,并写出了专著《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版并在传阅中散失。上世纪70年代,先生着手筹划全国的地球化学填图。1980年,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地质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副所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起,先生任物化探所名誉所长。上世纪80~90年代,除了部署和指导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外,先生还着重进行了金矿的化探找矿研究,解决了金矿化探中的粒金效应等一系列国际上找金的关键问题,为我国金矿勘查中上千吨金矿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993~1995年间由先生主持的“环境地球化学监控网络与全国动态地球化学填图”项目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泛滥平原沉积物采样提供了典范。依据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获得的大量数据和先生所主持的国家攀登项目“找寻难识别及隐伏的大矿、富矿的新战略、新方法、新技术基础性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先生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新理论、追踪巨型矿的谱系树方法、找隐伏矿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新理论新方法和“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一整套矿产勘查新战略。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成为21世纪矿产勘查的重要思路与方法。进入21世纪,先生指挥着勘查地球化学史上一项创举和伟大工程:全国7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上76种元素在我国大陆表层的分布,为查清我国矿产资源和环境监控与治理提供可靠的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地球化学填图已成为21世纪地质学发展的前沿,将对解决人类环境与资源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谢学锦先生是科学领域的一位战略家,其父谢家荣院士也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地学大师。父亲曾告诫年轻的谢学锦说:“不要迷失在细节中”。这句话是先生一生信奉的箴言。先生说父亲的意思并不是不要重视细节,而是说,细节很重要,应该研究;但是绝不要迷失在细节中,还要清醒地看到这个细节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先生按照父亲的教诲,科学地处理科研的“细节”与“全局”关系,用战略家的眼光和智慧,在地学研究领域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使勘查地球化学从不为人重视的“皮肤科”变成了在资源勘查与环境监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的学科。此外,实践证明,多年前先生在国内首先倡导的化学定时炸弹的概念(土壤承受工业污染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土壤要反过来惩罚人类),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引起社会的重视。

  高风亮节 节启后生

  谢学锦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勘查地球化学事业,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使我国化探处于公认的国际领先地位,但先生却把名利放在身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处于逆境的时候,是先生做工作,别人发表文章;而在处于顺境的时候,先生总是实事求是,从不愿意在自己没有做工作的文章中署上自己的名字。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先生和他的学生王学求合著的《金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战略与战术》是他20余年间从研究地球化学填图的理论与方法到技术指导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再到“找寻难识别及隐伏的大矿、富矿的新战略、新方法、新技术基础性研究”取得成就的重要总结。撰写书稿时,不幸恰逢先生遭遇车祸,大量编写工作落在了王学求身上。先生在病床上对全部书稿进行了通审、补充和修改。待到书稿交付出版社时,先生致函出版社说:“书稿已完成。但贵出版社因我在著者署名上将王学求的名字置于我名字之前而不愿出版此书,闻之不胜遗憾”,研究工作中“我的一些同事与学生都做出了贡献,最为突出的是王学求博士”,“我认为此书的写作王学求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应实事求是将王学求的署名置于我名字之前。另外我已75岁,勘查地球化学未来的发展要依靠年轻有为、新崛起的科学家。他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必须对他们的贡献给予恰如其分的尊重与评价,决不能将之抹杀或掩盖……因此我坚持将王学求署名置于我之前,出版社如能接受我的意见将对扶持年轻的杰出科学家,加速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榜样与重大贡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门丽雅同志为此在《光明日报》上著文《经营圣殿》说:“院士让年轻作者署名在自己之前,这是何样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

  建言献策 促成地调

  1998年4月13日,谢学锦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被车撞飞,骨盆和双腿粉碎性骨折,失血3000多毫升,生命垂危。但75岁的先生与死神顽强抗争,在进行大量输血和手术,置入钢板、钢钉后,终于转危为安。先生在身体还不能动的时候,就开始躺在病床上打电话、看资料。当先生刚能在病床上靠坐时,便让人做了一张在病床上工作的专用小桌开始工作,要求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同病房的澳大利亚人见了深受感动,称他是一个“工作狂”。

   

    2007年6月19日,谢学锦先生所荣获的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奖章正、背面

  多年来,谢学锦先生还以“敢作、敢为、敢言”的个性在地学界著称。被撞两个月后的6月26日,先生在病床的小桌上给国土资源部党组写了封极其重要、影响深远的信。这封信给我国的地质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先生在信中指出:国土资源部需要制定几个像区域化探扫面计划那样用创新的思路理论指导,用高水平技术来进行的长远性大规模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大计划……应该提出新的“大学科计划”,也就是新的研究与大规模调查相结合的计划,使科研成果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该信引起了国土资源部党组的高度重视。经部党组研究决定,启动了历史影响深远的新一轮地质大调查。

  今天,当我们地质人总结和梳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时,无不更加敬佩先生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励志竭精 矢志不渝

  谢学锦先生一生频受磨难,但从未中断过对科学的追求,对进步的追求。他一生看了很多历史书,觉得整个人类的发展就是在克服困难中前进的,常常是很残酷的。不能因为残酷就绝望。残酷中孕育着希望。先生说,大仲马在《基度山恩仇记》一书里最后说得好:“所有人类智慧凝结为两个词:等待和希望。”虽经无数坎坷,先生的抱负和希望依旧。

 

     1949年,谢学锦先生(后排右2)在南京与父亲谢家荣(前排右)、母亲吴镜侬(前排左)和弟妹在一起

  在“文革”中,先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那些日子里,先生不苟言笑,埋头苦干,既不盲从,更不迷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即使在荒凉的山谷中“劳动改造”烧锅炉的日子里,先生觅得少有的时间和清静,阅读钻研专业文献,充实自己,锲而不舍地追求与探索。先生坚信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文革一结束,先生马上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思想与理论体系。

  陈景润当年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走路也在思考,发生过撞电线杆的故事。听同事讲,谢学锦先生也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也发生过下班回家路上思考科研问题走错家门的故事。

  因为热爱,谢学锦先生把在外人看来地质工作所谓的“”看成了“”。听同事说,有一年为了科研工作,先生一年之内六进新疆。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可想其辛苦程度。听先生说,有次在青海出野外,由于那个地方非常缺水,只在很远的地方有一眼泉水,并且水里的镁和其他金属含量都很高,泡出来的茶都变成了紫黑色。即使是这样的水,每天一个人也只能分到一壶。喝了以后,所有人都拉肚子。先生说“拉到后来脸都发绿了。”回忆起以前的野外地质生活,先生笑着说,野外勘查工作总是以苦为乐。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02年谢学锦先生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获得“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该奖是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界的最高奖项。获得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后不久,先生就因病住院,肠切除达25厘米。但先生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在病床上就开始规划未来,出院后随即着手实施撰写地球化学填图专著英文版、出版中国地球化学图册、推动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等五大项目的宏伟计划。

  2009年10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物化探所承办的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会上,谢学锦先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对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中国地球化学填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会后,先生不顾多日劳累,坚持陪参会专家赴野外采样点进行现场考察。10月22日,先生终因疲劳过度,突发脑梗塞,导致左肢瘫痪。但病魔依然未能征服这位倔强的老人,先生以惊人的毅力与病痛抗争,从未屈服。先生说:“我的左肢虽已不能动了,但我的右肢还能动,我的大脑还能动,我还要继续工作!

  就这样,先生在病床上还关心着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的计划,指导着物化探所申报国际地球化学研究中心事宜,关注着我国的地质事业。2009年当年,即使在生病期间,先生还先后完成了近10篇论文!

  2013年,在谢学锦院士9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庆典上,先生表达了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国际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在中国成立,看到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完成。

  2016年5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简称:国际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举行。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出席会议并讲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莱维娅·施莱格尔女士,河北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省委常委袁桐利,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罗兰德·奥博汉斯利,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姜大明部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心的建立是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地球科学领域合作的新起点,对推动地球科学进步、服务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地质调查机构的信任与支持,也是中国对国际地学发展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表示,中国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几代地质工作者始终坚持调查与科研有机融合的结果,是中央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并向所有为中国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付出过辛勤劳动的科技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各位领导、同志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在我国的落户,标志着我国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相关技术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谢学锦先生虽然带着对勘查地球化学不舍的眷念离开了我们,但先生留下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遗产,是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