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紧迫任务

10.04.2015  10:53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而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人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相信“传言”会给自己带来损害。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5%。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根据调研发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确已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这是一项“软工作”、长期任务,还有不少地方和部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非常重要、非常紧迫、非常艰巨。完成这一紧迫又艰巨的任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家有关规划。继续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并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有了这样的规划和考核,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才能成为硬任务,也才能取得实效。

  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加大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力度,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比重,可以考虑把科学素质测试列为升学和选拔人才的考核内容。将科学素质相关内容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考录与培训中,并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创新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科普方式,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切实加强农村留守人群及边远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建设,实现科普公平普惠。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增强科普的保障能力。继续加大对科普专项经费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普财政投入机制;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科普任务,明确规定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科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同时,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丰富科普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