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系列述评:民生大业
14.06.2016 16:05
本文来源: 教育局
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用“十个更好”来回应民生关切,排名第一的是“更好的教育”。
这是新一届政府对人民群众期盼的深刻洞察,更是庄重的执政承诺。
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更好的教育,是人人享有、人人出彩,是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成为每个人美好生活的起点,进而成就中国梦。
人民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也正是在这样的执政自觉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战略重点,教育改革发展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教育公平赋予新内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关系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也关系到人心向背和民众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从教育机会、教育条件、教育规则、教育质量、教育保障等方面,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高瞻远瞩,治国有据。
这是在回应时代交付的重任——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该如何继续向公平发力?发力点应该在哪里?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时,如何兼顾教育公平和效率?在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后,如何破解教育热点难题?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跨越,才能应对国际竞争?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路要一步步地走,硬骨头要一点点地啃,党和国家坚定改革信心,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力促教育公平: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三中全会决定全文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多项改革启动。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十八届四中全会同月召开,开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征程。法治护航下的教育综合改革,不仅意味着有法可依,而且意味着良法善政;不仅意味着更完备的制度与秩序,而且意味着更多的公平和正义。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当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力度,为贫困学子创造公平成长环境。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发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强音,公报提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等。这是党中央派送给人民的“民生大红包”,也是家境贫困的莘莘学子企盼的福音。
2015年12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特别强调了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明确提出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要针对突出问题,推出务实管用办法。
……
研究者指出,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两年来,其中直接涉及教育的决定就有7份,均直指改革发展关键,发力精准,影响深远。
事关教育公平的改革大计纷至沓来,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两个特点:一是教育决策的层级不断上移。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再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一连3个上下贯通、关涉全局的改革方案,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再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最后由国务院印发,呈现了全面推进的态势。顶层设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二是教育在整个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充分挖掘和发挥教育的“红利”成为执政理念。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都有教育改革的部署,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精准施策,连出组合拳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为有些地方“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穷”的恶性循环发愁。“我曾跟随检查组到地方调研,到学校一看,热热闹闹、书声琅琅。可是非调研时间,我再去看,学校就冷清了许多。”
细心的李建保在周围一转,发现了不少孩子。“你们怎么不去上课呢?”李建保问。孩子们说:“有人来检查,我们就赶快回学校,检查组一走,我们就放假了。”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民生之基,一个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教育是最精准的扶贫,这一理念成为共识。如何不让上述的现象重演?需要各个领域群策群力,而教育扶贫具有先导性作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个孩子,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
“上不起学”的现象已经成为旧闻。国家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义务教育免费,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上普通高中免费,等等。中央、省、市、县和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现在教育部门正在和扶贫部门、民政部门联网,凡是建档立卡的学生,首先要确保能接受教育,实现“精准资助”。
统计显示,我国资助学生规模大幅增长,2010—2014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幼儿)达4.1亿人次,较2009年增长25.8%。资助资金规模亦保持持续增长,较2009年增长104.82%。“十二五”期间,累计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超过6000亿元。
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10万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社会对国家资助政策的综合满意度较高,接近90%。
国家资助政策帮助数千万贫寒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有效阻止了贫困代际传递。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郑重承诺:“贫困家庭的孩子,只要自己努力,读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资助到什么程度!”
3年多来,国家连出组合拳,精准施策,保底线、补短板,一项项政策接连落地,直指教育公平的热点难题,取得明显成效:
义务教育择校热一直是舆论焦点,对此,国家坚持标本兼治。一方面,从19个择校热问题最为突出的大城市开始,逐步推行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另一方面,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不断缩小校际差距。今后,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将逐步实现从“不能择”到“不必择”“不想择”的转变。
“我们的教育资源要持续向最贫困地区、最薄弱环节、最弱势群体倾斜,进一步增强教育资源投放的针对性、精准性,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说。
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国务院决定,自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教育领域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2013年颁布《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这是中央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补短板”的民生工程,也是“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
为解决农村教育最核心的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累计安排资金43亿元,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困境,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增添职业教育发展动力。3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发展明显提速,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吸引力不断增强。
为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指挥棒”问题,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任务和措施,上海、浙江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随之出台。
另外,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全面发展,多项政策惠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孩子等困难群体,《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制出台、20项教育惠民政策福泽贫困地区师生……今天,中国已有超过1/3的县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标准;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91.5%的学生;2015年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7.5万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明显增多;29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近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两为主”政策有效落实,近八成在公办学校就读。
社会公平是小康社会的“晴雨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测温计”,客观反映出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教育公平奠基未来,奠基个人未来生活的幸福愿景,更奠基亿万中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改革红利为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3月24日,作为农民工代表,吴钦德走上“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的新闻发布会,向来宾讲述从一名普通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成长为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收获。
90后吴钦德是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本部发动机机械科一名箱体加工组组长。“2013年,我听企业领导说广东团省委联合一些单位启动了‘圆梦计划’,可以资助农民工上大学。”吴钦德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报读了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
通过业余学习完成学业,拿到了大学文凭,吴钦德获得了广州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户口也迁入广州,成了一名“新广州人”。
吴钦德只是目前中国正在努力提高蓝领劳动力文化和技能水平的庞大计划中的受惠者之一。在国家的规划中,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而在过去,缺乏技能的农民工往往成为城市过客。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多项改革阔步迈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成为衡量改革含金量的一把重要标尺。
“今天的洵阳路小学——家门口的学校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4年前,龚方把儿子龚海川送进了他的母校。这所曾经简陋不堪的“菜场小学”如今已变了大样,设施完备、课程丰富,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优选”。龚方当年却是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在家门口上学。
几年前,上海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专门建设一批不挑选生源、不集聚资源、不争抢排名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引导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办出特色和品牌,赢取社会和家长的认同。
长期存在的择校热曾让很多家长备受煎熬。2015年2月,北京市发布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新政策,“杜绝跨区跨片招生”,保障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轻轻松松上了家门口还不错的小学”,这让家长们吃了“定心丸”。3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频出重拳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叫停19个重点大城市的招生乱象,长期存在的“择校热”终呈降温之势。
如何缩短东西部教育差距,教师的责任重大,但谁来关注乡村教师的发展?要在以前,贵州省望谟县坎边乡中心小学教师李廷文走出校门都非常难,因为他所在的学校是微小学校——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下的微小规模学校。在这样的学校,别说培训了,就是平常请个假都难,欣喜的是,这个问题得到了关注。
李廷文参加了“国培计划”,第一次有机会走出乡村,参加系统培训。《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让无数的“李廷文”们“学得好”“吃得透”“用得上”。
包括李廷文在内的1270万名中小学教师,在2015年教师节之前,收到国务院的一份“大礼包”: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原本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被统一为初、中、高级,并设置正高级职称,打破了基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让小学教师也有机会评上“教授级”职称。
“职业教育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人生。如果没有国家开办的内地西藏中职班,我可能现在还在老家务农。”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扎西曲邓说,他的老家在西藏昌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和幸福生活指数。
一项项改革落地,一个个因教育得以改变命运的普通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越具体生动,越深刻地福泽普通人,改革就越有含金量。“获得感”来自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获得感”来自充分选择的机会;“获得感”来自不断接近的梦想,教育公平,为每个人追逐梦想搭建起坚实高阔的平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保障教育公平,就是保障社会起点的公平,让改革红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才能把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的起点上,期待交出一份为发展助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本文来源: 教育局
14.06.2016 16:05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网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