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环保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
近日,《柯桥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正式出台。作为全省第一个探索环保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的地区,柯桥此举为解决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了一道“双保险”。
今年初,绍兴市柯桥区就出台专项文件,将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详细分解到辖区内各乡镇街道和部门,规定“各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一石惊起千层浪,这意味着乡镇要对辖区范围内的环保工作一管到底。
环保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这是我省在生态体制创新上的又一探索。
环保松手脚
执法抓重点,服务更到位
“改革最直接的成效,就是破解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难题,由乡镇牵头,农办等部门参与环保联合执法。特别是乡镇,开始从被动参与变成了主动负责。”柯桥区环保局长张国生说。
“环保局是不是‘解脱’了?”文件出台后,这样的声音,张国生听到不少。在有些人看来,文件中一句“乡镇街道对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犹如一道金牌豁免令,让环保局可以高枕无忧地当“甩手掌柜”。事实正好相反,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觉得,“比以前更忙了”。
3月起,柯桥环保发起一场“地毯式”集中督查,局党工委副书记严玉兰正是此次督查的负责人。她说:“有时半天时间下来,手机显示已走了上万步!”一周排摸一个乡镇,工作人员从周一清晨出发,循着地图一路排摸,一直到周五才收兵。周末更要加班加点,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及时反馈给乡镇整改。
在严玉兰看来,改革以后,环保部门的角色已然发生改变,“过去环保执法最大的问题是人员不足,往往几个人就要管上千家企业”。人少事多的尴尬局面,让环保部门难以“沉下心聚齐力”,每天都像在打“游击”,一接到举报就要火速赶往现场。更多时候则是疲于应对各类举报电话,完全被“牵着鼻子走”。
环保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后,环保部门可以更科学地进行规划,抽出手脚做更专业的事。“精细地排摸,就是为了帮助乡镇理清环保家底。”严玉兰说,排摸收获匪浅,完成排摸的4个镇,共发现问题228个,其中移送公安部门4起,6人被刑事拘留。
如今,柯桥全区300多家重点企业与环保局99名工作人员“结对”,平均每个人负责3家至4家企业,每月至少巡查一次,确保厂区内环保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达标排放。“专业力量解放出来后,可以抓住重点,发挥环保监管的作用,这才是效能最大化。”张国生说。
5月4日,“地毯式”集中督查查到一家乡镇印花企业,厂里的废气处理设备已经生锈,蒙着厚厚一层灰。从2014年建厂至今,这些设备竟然一次也没有清洗过。“环保设备沦为摆设”,这是环保执法人员经常发现的问题,有些企业主并非故意不用,只是对环保设施的运营和维护一无所知。“结对”之后,环保部门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乡镇转态度
求情的没了,“催债”的多了
专项文件出台至今的4个多月里,张国生的电话冷清了很多,“一个求情电话也没有接到过。”
过去辖区范围内的企业被环保查出了问题,总有乡镇干部打电话说情。做过乡镇党委书记的张国生熟悉基层的“人情世故”,但也深深忧虑,被查到的要来打“人情牌”,那平日里没查到的,乡镇是不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张国生接到的求情电话没了,却多了很多“催债”电话。
4月中旬,区环保局刚结束对安昌镇的“地毯式”排摸,共发现问题64个。还来不及过个悠闲的周末,张国生就接到了安昌镇党委书记孙伟刚的电话:“这周查到的问题梳理完了吗?能不能早点反馈?我们也好早点动手整改。”乡镇的催促,让张国生觉得新鲜,“角色”转换之快,让他反倒有点不适应。
转变并非凭空而来。今年以来,柯桥水质、空气质量排名最末的3个乡镇,会收到一份通知单。这份通报全区的通知单,让乡镇领导“如履薄冰”。榜上有名的乡镇难对老百姓有交代,甚至有老百姓指着乡镇负责人质问:为什么隔壁镇能管得好环境,你们却不行?
安昌镇的空气质量排名,今年来就屡屡上榜,乡镇主要负责人“焦虑得睡都睡不安稳”。于是,镇里针对通知单回应了千余字的整改说明书,分析了自己辖区内空气质量持续掉尾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恳请环保局作出指导纠正,帮助当地提高空气质量。
这份不过薄薄两页纸的说明书,用词也不专业,却让环保局工作人员都动容了:“推着”乡镇管环境的日子,真的过去了。
改革添动力
环保总领队,各方齐动员
“改革带来压力,也带来动力。”一位乡镇党委书记直言,将乡镇与环保捆在一起,把生态建设与领导“帽子”连在一起,让乡镇自觉绷紧了环境保护这根弦,起到了“1+1>2”的放大效果。
根据规定,一旦出现需要追究责任的情况,乡镇负责人当年考核评优和各类先进评选将一票否决;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无论是否已调离、轮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这些规定,给乡镇负责人套上了“绿色紧箍咒”,也让他们在当地的发展问题上看得更远、考虑得更多。
更没想到的是,不少乡镇管起环境来比区环保局更利落。
以印染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柯桥,各乡镇都汇聚着一批“低小散”企业。长期以来,这些企业偷排漏排屡禁不绝,且擅长与环保部门“躲猫猫”。今年4月,在钱清镇清风村,环保执法人员顺着一条臭水沟倒查到一处废丝处理集聚点,此处聚集着13家企业,却仅有3家企业有环评报告。令人头痛的是,这些企业当天默契地一律闭门,大门紧锁,将执法人员拒之门外。
过去,遇到企业不开工、不开门,缺少行政强制力的环保执法人员多数只能无功而返。这次,执法人员并没有折回。在钱清镇政府的协调下,当天下午,这13家企业就被召集了起来。镇政府严肃表态,必须配合环保部门检查,否则将对企业进行停水、停电,甚至永久性查封;若主动配合检查,就算不合格也给予一定的整改日期宽限。第二天上午,当环保执法人员再次来到现场时,这13家企业已经早早地敞开大门了,企业主也在门口等候。
前后的对比让严玉兰“又气又好笑”。不过,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环保在忙、乡镇在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镇里的思路已经开始转变,开始承担起主体责任,把我们的环保执法当作对他们的有力协助。”
环保领队、各方动员,这正是柯桥此次创新改革的“大环保”理想和目标。如今,这个理想,正在渐渐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