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诸暨明朝水利工程遗迹
清晨时分,一台挖掘机在诸暨五洩江草塔段旁作业,部分江水被抽干,露出了光秃秃的河床。而与这里仅一排厂房之隔的草塔镇内,一条小渠汩汩流过,水草浮动,渠水清澈。当地村民总是把它作为“奇观”向外村人介绍,“你看,江水都干了,还有水流到村里来。”
原来源源不断的渠水发源于五洩江,通过条条暗堰汇聚地下水,给下游3000多人口提供了充沛的水源。让人惊喜的是,这些暗堰建造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与古代水利遗存长期的相依相伴中,当地村民全力保护水文化,留住江渠文化记忆,让古人的治水智慧代代相传。
门前小渠竟是明朝遗迹
感德山村村民赵培楚家门前,一条小渠蜿蜒流过。这条渠叫史家堰,从他儿时的记忆里就有这条渠的影子,但这条渠什么时候有的,他却说不太清楚。
他只知道,这条水渠从五洩江而来,是条暗堰,明渠部分不长,沿着它一直往上游走,走到上史畈村戛然而止,长约440多米,“听村里的长辈说,原来村里有个庙,庙后有个潭,水是在那里汇聚后流下来的。”
如今,村里已看不见庙和潭的影子,水渠两侧是狭窄的小村路,再旁边已变成幢幢厂房。让村民们始终对水渠心怀感激的是,这么多年来,这条小渠从未干涸,哪怕在旱季,连五洩江都快露底了,一股清泉仍能流到村里。
下游的9个自然村、3000多名村民,靠这条渠灌溉约873亩农田、洗衣淘米饮水,生活过得简单充实。从1958年开始管理草塔镇水利工作的顾长源,今年已83岁,他翻着笔记本告诉记者,史家堰年份已久,但具体建造年代,就连他也不知道。
一个故事,让草塔镇人大概得知了史家堰的来历。在草塔镇的另一条和史家堰类似的石蟹堰,有坊间传言,是明朝安庆知府、诸暨人杨肇泰为改善家乡用水条件而修筑。这一说法记录于《草塔镇志》,并在多个从明代留传下来的当地宗谱中,均有开渠引水、修筑暗堰的记载。
石蟹堰同样发源于五洩江,水源充沛,承担着周边五泉庵村、后村、后山芝村等约258亩土地的浇灌任务。其设计和建造与史家堰极为相似,它是一条暗堰,汇聚地下水,一直通往离江岸数十米外,筑成一个出口,把堰水引入明渠。
巧用暗堰减少水土流失
“一夜雷雨路行舟,三个太阳叫皇天”,为什么要修筑暗渠,或许从草塔镇人口口相传的谚语中可一寻缘由。
境内共有明暗堰90余条,有极其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草塔镇独特的水文化。据《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记载,“五洩江水至此多伏流,每夏旱田将龟坼,随地掘洼,即得泉源,桔槔引之不竭。”
“草塔镇土质多为砂土冲积层,难以积水。”草塔镇水管站站长杨银岳说,这种被当地人称为“菜篮田”的土质,在雨后三日,溪流断水,田即干涸,而地下水却很多,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度不平衡。因此,草塔镇历来重视水利建设,“草塔古称‘莼塘’,‘塘’就是水利设施,还有堰头、清潭等,都与水利有关。”
水多,却留不下,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古代草塔镇人因此设计了一种与别处不同的水利设施——暗堰,并依靠顺坡进行自流灌溉。
诸暨市博物馆相关人员说,古代的暗堰明渠有很多,但有智慧含量的却很少。史家堰与石蟹堰的暗堰部分,设计与建造极为巧妙,根据五洩江流向,择定最佳地址,于中横截河床,深挖沙石形成主堰身,再斜叉数条支堰身,形成“鱼骨”造型。在地下以巨石垒砌成堰坎,在上面覆盖沙石以还原江流河床。
“暗堰修筑在地下,就能将众多地下水源汇聚起来,即使遇到枯水期,也能保证水源充沛。”杨银岳说,这些暗堰就像一个个安全牢固的“地下水库”,它们不易被洪水冲毁,所以百年前所修筑的暗堰,至今仍能保存下来。
五洩江草塔镇境内有10多条大小暗堰,但河床上却看不见一条堰坝,这让草塔镇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独特分水方式沿用至今
今日的史家堰,留有一道有趣的景观。它的明渠部分中,有3道由石灰和砂石等垒成的分水坝,上游来水从这里分成4股,向下游各村庄分流,1条往北走,3条往东走。
记者看到,这4股被分水坝截开的水流有粗有细,宽度不一。“这叫‘齿耙水’,你看像不像?”杨银岳说,史家堰又称“四家堰”,分水坝的尺寸怎么划定,根据下游各村人口、田亩数进行核定,来决定分水水流的大小。这种通过自流的方式来分水的方法,在当时非常先进,并一直沿用至今。
暗堰明渠,齿耙分水,是前人留给草塔镇人的治水智慧。而这些水利遗迹要怎么保护相传,也是当地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杨银岳有些揪心,近年来石蟹堰的明渠部分破损严重,并出现了一个缺口,加上渠道内淤泥积淀,导致渠系水流十分不畅,下游已逐渐干涸,现在只能靠村民提水灌溉田地。
“发源于五洩江的暗堰如今只剩下史家堰和石蟹堰了。”草塔镇党委委员毛旦飞说,有的是被破坏冲毁,有的是已失去原有功能,“有一条明朝留下来的蠡湖堰,原来在干旱时可以根据日期,每天轮流给下游各村分流放水,后来不需要这样做了,堰就渐渐消失了,现在只能在文献资料中看到了。”
2014年实施“五水共治”后,五洩江草塔段的出境水质从Ⅳ类水上升到了Ⅱ类水;2015年,为提升整体环境,五洩江生态公园建成;而今年,草塔镇把治水重点放在了五洩江生态系统修复上,这其中包含了石蟹堰的修复计划。
“我们将结合五洩江生态改造工程,对石蟹堰进行生态修复,对明渠进行清理,用混凝土砌筑加固,重新让它发挥作用,将前人的智慧更好地保护利用起来。”毛旦飞说,这两条明代暗堰的保护将越来越受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