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造血干细胞,让生命更有温度——我省3月份捐献造血干细胞11例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自2016年突破300例以来,持续保持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入库容量已经达到65412万人次,截至3月21日已累计成功捐献341例,仅3月份就将实现捐献11例,在学雷锋月中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雷锋同志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而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自己有限的力量投入到一项无限光明的事业中去,用平凡的善举继承雷锋精神、传递雷锋精神、诠释雷锋精神,他们就是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
三月,是春风送暖的时节,空气里不仅有春的芬芳,更有雷锋精神释放出的阵阵暖意。志愿者们早已卯足了劲,开启了学雷锋竞赛模式:他们有的卷起袖子献出热血的,有的牺牲休息时间自觉投入志愿服务的……3月6日,我省第334例、3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朱震亮和徐梅完成了捐献,吹响了学雷锋月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集结号;3月13日至15日,我省第336例、337例、3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吴峰、冯威、王敏登上了光荣榜;3月17日省339例、34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崔涛磊和郑立,也献出了各自的爱心。一份份满含爱意的生命火种,被连夜送往北京、上海、郑州、广州、河北等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们用他们特殊的方式向雷锋同志致敬,以实际行动回应当年许下的庄严承诺:为血液病患者带去希望,让频临绝望的家庭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用生命的温度回馈这个社会。
20年等待,只为一个庄严承诺
“我孩子在2014年被查出罕见病戈谢病,这种病是体内缺少一种酶导致无法分解脂肪,堆积在肝脾内,使孩子肚子越来越大,如果补上这个酶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样,但是面对巨额的医药费我无能为力,我是个单亲妈妈,收入本来就只能勉强维持家用,即使把房子卖了也只能维持几个月的治疗费用,医生说没条件就放弃吧,可这是活生生的一条生命啊……”
信读到这里,躺在病床上的王敏和身旁的妻子眼眶都湿润了。他们被这封来自北京的满含深情的感谢信所打动,更为王敏20年前的那个决定感到庆幸。
20年前,台州黄岩的王敏将自己的血液资料存进中华骨髓库,播下生命之种,他不知道这粒“种子”何时发芽,也不知道冥冥中他将因此与谁结下那不解之缘,他只知道那曾经许下对生命的庄严承诺,为了这个承诺他必须坚持守护,随时等待不期而至的召唤。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整整20年。20年时光荏苒,当年的小王成了老王。为了承诺,他没有放弃过锻炼,医院工作的妻子得知实情后也全力支持,或许上天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从高分辨血样采集到体检,再到打动员剂直至最终捐献,一切都很顺利,王敏成为浙江省第3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远在北京接受捐献的小男孩也成为了全国6000多例成功接受捐献的幸运儿之一。
像王敏这样的捐献志愿者在浙江乃至全国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默默无闻,隐藏于芸芸众生中,为了承诺、为了救人、为了延续生命一等就是数载,长的甚至十年二十年,更多的则至今仍在继续等待……
90后,不止有 “小鲜肉”, 还有满满的爱
今年3月刚成功捐献的朱震亮和徐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90后。
1991年出生的朱震亮,是余杭区林水局水利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同事们的印象里,他是名副其实的“小鲜肉”。前年的“七一”纪念活动期间,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入库志愿者。幸运的他,仅仅过去了一年多就收到了初配成功的好消息。在得知朱震亮即将捐献的消息后,他的父母、同事以及省里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都十分支持,以各种形式送去鼓励和慰问。而当朱震亮成功捐献,收到受捐者寄来的感谢信时,他再一次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荣幸。对方是一名刚刚考入当地重点初中实验班的13岁男孩,之后不久就被确诊为白血病,在经历了从大喜到大悲的转折后,全家的心瞬间沉入谷底,如果没有朱震亮的捐献,那结局恐怕难以想象。
“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是你给我了第二次生命,是你拯救了我们这个家庭。”那名心怀感恩的郑州男孩在信中这样写道。
21岁的龙湾姑娘徐梅是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的缘故,她在大一时就毅然选择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时,她高兴的一夜未眠。因为时间冲突,她经过慎重考虑,把捐献放在了第一位,而将原定准备的招聘考试、护士资格证考试和毕业大考暂时放到了一旁。
虽然体检显示条件尚可,但为了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徐梅制定了详细的锻炼计划,她还写信给素未谋面的受捐者,鼓励他战胜病魔。打动员剂时,她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反应,头痛、失眠等负面症状持续困扰着她,可一想到远在北京那一双双期盼的双眼,她就咬着牙硬是挺了过来。她还笑着安慰身边焦急陪伴的亲人:没事的,我可是‘小梅超人’(注:徐梅的微信名)啊!
造 干捐献者组成志愿服务队,他们一直在公益路上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我公益之路的一个起点,加入这个优秀的团队,自己的公益之心又迈出了一大步……我之所以建立‘生命因您而精彩'这个网站,就是希望志愿者有个自己的家。”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施受关系,建立起一个信念:一个患者从中华骨髓库拿到了一份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他的生命,那不是个人给的,是社会给他的爱。同样,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奉献给了社会,给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这是志愿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直接服务的对象就是与所有造血干细胞捐献有关的业务。
他们就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主要由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自发组成,承担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护送、宣传、陪护等任务。据队长靳毅介绍,他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2016年他们率先推出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护送服务,一年来1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轮流完成了25次护送任务。护送期间,队员们遭遇过交通管制延机等意外,有过肚子饿了一碗泡面一个包子的经历,也尝过送达目的城市后因为突然下雪打不到车、只能徒步前往火车站的艰辛,总之是怎么快到移植医院就怎么来,吃什么、住哪里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是个事,他们唯一牢记的就是一定要保护好身上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运输箱,及时将它送到移植医院,因为这是捐献者的大爱,也是患者新生的希望,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这其中的珍贵。
在今年2月27日举办的志愿服务队业务培训班上,经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同意,服务队正式成立,下设护送、宣传、陪护3个小分队。6名省中医院的护士组建陪护团队,两度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韩国患者的潘克勤老师和建立“志愿者之家”网站的马庆喜新加入队伍,并挑起了队伍的宣传工作。
“今年,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靳毅信心满满地笑着说。
虽然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在逐年壮大,但是跟庞大的社会需求和相对较低的匹配成功概率比起来,人数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王敏、朱震亮、徐梅、靳毅••••••能够不断涌现,我们的社会太需要他们了。有时或许您不经意间一次街头的驻足留意,一个电话,或是点击网页时的一分钟浏览,都有可能为远在千里之外、万里之遥的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和福音,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或许就在您的一念之间获得拯救,这不正是我们学习雷锋、呼唤雷锋最实在又最贴切的举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