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8旬老人捐出一生积蓄 回老家黄岩建双塔
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85岁的朱智勇说,乡愁,就是矗立在老家城北唐门山上的那两座塔。
因为地势高,离乡的游子越走越远,三步一回头,最后看到的,就是这两座塔的塔尖。这是所有离开黄岩的人,对故乡最后的记忆。
“可惜啊!这两座塔在文革时毁了。无论是离家还是返乡,黄岩的游子便再也见不到那两座塔。”朱智勇说,离乡已半个多世纪的他,现在定居杭州,并闯下了自己的事业。
对故乡的思念一日甚似一日,可是,双塔都不在了,又该思念谁?
9年前,朱智勇老人决定捐出一生积蓄150万元,重建双塔,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动工。今年7月,在当地热心人士主持下,双塔总算开建并即将完工。
“真的没啥好讲的,不过就是寄托我的乡愁罢了。”昨天,朱智勇老人笑呵呵地对钱报记者说。
离乡半个多世纪
再归家时已不见双塔影子
今年85岁高龄的朱智勇先生,出生于黄岩北门,如今在杭州定居。他1954年考入上海市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防疫站工作,一直从事疫病防治和研究,是我国著名的卫生防疫专家。
2007年,他作出一个惊人举动:将自己一生积攒的150万元积蓄全部拿出,捐给了黄岩区政府,委托他们重建老家的那组双塔。
说起来,原本坐落在黄岩城北10里外的唐门山双塔,对上了年纪的黄岩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据史料记载,这两座塔被当地人称为“双宝珠”,分别名为“文笔”、“文星”,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这两座塔是黄岩的“风水塔”,双塔建成之日,黄岩文脉贯通,当年当地就有三名学子中了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塔建成后约百余年,因风雨而毁。清乾隆三十五年,当地官绅主持重建双塔。后来到1967年,双塔被拆毁,塔砖大多被用作了炼钢铁的炉砖。
古时候,稍微成规模的城市都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黄岩距唐门山刚好十里。送走远行的背影,接回归来的足音,双宝珠也是送别胜地,好比“今夕断肠处”的长安灞桥。盼子还家的父母常常朔风伫立,望断天涯,双宝珠便是父母长辈想念期盼浪子归来的地方。由于地理的原因,黄岩外出的主通道位于北边,无论从水路还是陆路进出,双宝珠均是黄岩城最先或最后看到的地标。
“双塔在我心中,就是我长达半个世纪乡愁里的第一精神地标,有着不可替代的含义。”朱智勇先生几乎哽咽着说,当年离开家乡过大桥时,初晨雨后的双塔美景永远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那是我对家乡最后的记忆。”
年纪大了,对故乡的思念日甚一日,可再回去时,再也看不到那对双塔的影子,总会感觉失落和遗憾。
“所以我一直期盼双塔可以重建。”老人说。
蹉跎9年总算动工
光找旧资料就费了老大劲
2007年,朱智勇将150万元打到黄岩区政府账上。可哪知道,建塔的计划却搁浅了。
“双塔被推倒已经几十年了,当初一点根基都没留,要重新修复,谈何容易?”当地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对钱江晚报记者说,毕竟建塔的事,完全在各部门职责之外,是件无利可图的“苦差事”,不仅要办繁杂的手续,怎么说服当地人也让人头痛。
“建好了没功劳,建差了要挨骂担责,你说谁愿意领着干啊?”他说。修塔的事,这一拖就是9年。
今年5月,黄岩区老年体育协会会长章显林看不下去了。章显林今年也已经70多岁,以前任过黄岩的副区长。“一个老人对家乡的这份热忱,就这样被耗光了?你们不愿干,我来干。”他说。
章显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朱智勇,请他安心,又将老人的捐款退还了100万元,等工程上马再根据进度投钱。
唐门山已经荒废多年,上山是没路的,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为了寻找旧址,还是问村民借了柴刀,几个人砍了半天才能上山的。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原貌重现,那就得找以前的资料。古籍资料里的记载比较模糊,档案馆里能够找到的历史照片,也因时间的关系,看不太清楚。后来,施工方还是在当地征集老照片,将不同角度的照片收集起来,才把塔的旧貌还原出来。
今年7月6日,唐门山双塔正式开工。
听说重建双塔
不少当地老人都流了眼泪
章显林说,本来在9年前,150万元建双塔钱是基本够的。但过了这么些年,物价上涨,出现了90多万元的缺口。“这个责任在我们,所以缺口应该由我们来补。”
黄岩本地老一辈的人听说双塔要重建,不禁激动得落泪,许多没见过双塔的晚辈,也纷纷解囊相助。
“一些老板都是几万几万地送钱来,村民也是几百几千地捐,90多万元缺口很快就解决了。”章显林说。
昨天,钱报记者来到唐门山,原本满是荒草的山路,如今已经铺好了石台阶。一口气爬上去,转两个弯,就到了山顶。两座塔样子相仿,一前一后伫立着,每座有5层,塔上的脚手架都还没拆掉。现在,塔的主体已经基本完工,还要进行最后装饰。“等配套的基建和绿化搞好,就算是完工了,最快要到明年吧。”
“朱智勇老先生近几年都没回过黄岩,所以双塔建起来后他还没有亲自来看过。我们打算等这边完全竣工后,把他从杭州请过来,让他亲自‘验收’。”看着两座耸立的高塔,章显林舒了口气。
本报记者 陈栋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