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劳动教育,才能学会生活
08.08.2015 01:34
本文来源: 教育局
■肖纲领
近日,针对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记得小时候,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下,不少中小学会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笔者就曾参与过采茶、搬砖等劳动。回忆起来,这种经历很有意义,也算得上是劳动教育。
可是上高中后,学习变成了王道,分数成了主宰,即使学校举办体育比赛、演讲之类的课外活动,也都是为升学服务。于是,劳动教育在教师和家长眼里成了浪费时间之举。
进入大学,学校每周要对校园包干区和寝室卫生进行大检查。因为打分结果影响各种评优评先,带有一定的强制意味,学院的分管老师及班干部都很积极,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却并不是很高。
谈及自己的这些体验及观察到的现象是想说明,学校的劳动教育在不同阶段存在明显差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行为缺失呢?有人指出,劳动教育被淡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并未形成真正尊重劳动者的氛围。但是,社会氛围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且无法落实到具体负责的对象。笔者认为,家庭和学校首先应该成为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关键场所,应对其负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习惯。如今,大部分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即使他们在家有时间劳动,父母对他们也很骄纵,基本上不会让他们动手做家务,练就生活技能。而且,不少家长也希望孩子心无旁骛地读书,或是报各种课外补习班。至于家庭劳动,他们宁愿自己全包,也不让孩子插手。
从学校的层面看,不当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虽说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显不足。因此,高中及以下的学校教育,都有为分数而学习的现象。一些学校把升学率作为办学目标,有的老师甚至把学生的分数看成捞金工具。这样的学校教育,凡是考试要考的,老师教,学生学,劳动教育在学校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
家庭和学校没有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创设环境,孩子也就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洗碗、洗衣、扫地之类的劳动,无形中疏懒了。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对此有更进一步论述,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干中学”的重要性。这两大教育理念都呼吁学生多一些生活体验,多一些劳动教育。国内的教育如果不重视这种教育理念,或是虽然理论上重视,行动却乏力,到头来,劳动教育也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笔者认为,《意见》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落实上,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劳动环境,学校要开设具有生活意义的劳动课程;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实现良好的合作,以家校合作来教育和敦促孩子,让他们融生活于教育,而不是只醉心学习,却忘记了生活。
(作者系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人员)
本文来源: 教育局
08.08.2015 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