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拓出的十一幅金石拓片 明天将为梭梭义卖

22.03.2016  18:41
  这一两年来,萧山新街第三小学的鲍强老师和他创办的“金石传拓学社”,媒体已多有报道,一所乡村小学,一个教过体育、现在教美术的小学老师,不为常人所熟悉的金石、拓片,这三者之间构造出一种令人想要深究的氛围,在一种看似不可能的情形下,他们居然做成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们已经是第三次造访新街三小和鲍强的“金石传拓学社了”。沿杭金衢高速向南,在萧山新街下,转入乡村小道,翻过一座桥,经过一排排农家院落和一条小河,视线开阔起来的地方就是新街第三小学。
  学校很大,设施也很齐全,以前有记者写过,“学校建设蔚为壮观”,仅从占地面积来讲,城里的小学确实难以比肩。站在三楼的走廊上,放眼远处,都是一垄垄的苗木,修剪成型的小树,像小学生出操那样,在春天的大地上排列得井然有序。
  校长杨利忠说,新街三小地处城郊结合部,人口多由绍兴和大江东迁徙过来,属于沙地移民,“这里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苗木物流中心,但这里也是‘孤岛’,没有大型超市,没有电影院和剧场,没有书店,从地理意义上讲,我们是真正的乡村小学。
  “沙地能有什么?沙地只有精神。我们有勤劳和吃苦的精神,对于传播文化,我们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最具文化气息的乡村小学
  建校六年的新街第三小学一共有学生870名,学校的社团非常多,琴棋书画样样具备,单说围棋,他们把围棋教学放入了课程,一年级二年级每周都有围棋课,全校每个孩子都会下围棋,教室外面,楼与楼之间的过道,都修有固定的棋盘,可以想见孩子们下课以后对垒一下的情形。
  每层楼的楼梯墙面上,走廊上,悬挂着许多装裱很好的金石拓片与书法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在镜框里散发着静美的气息,粗粗看过去,几乎没有敷衍之作,这是学校最惹眼的地方,造就了这所乡村小学与众不同的气息。
  请名家进校园,也是新街第三小学常常践行的一件大事。就在下个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的书法作品展就要走进学校。在看待名家进校园这件事的意义上,杨校长有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大师,这是一种比较常见意义上的说法,我们觉得,名家请进校园,让学生产生一种念想——以后我也可以成为他。
  以后我也可以成为他。
  给学生这样一个念想,“这可能就是名家进校园的最大意义。
  我们问校长,学校是否担得起“中国最具文化气息的乡村小学”的美誉。校长笑了,说“那不敢说,我们在努力,我们在路上。
  鲍强和他的“金石传拓学社
  鲍强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前些年,他还是这所小学的专职体育老师,每周十几节体育课之余,专注于他的“金石”研究。在学校的支持下,鲍强成立了“金石传拓学社”,招募了一些学生,课余义务做金石学的启蒙。我们的同事余加新前年曾采访过他,老余写道,“鲍强33岁,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眉宇间有郁悒色,说到金石传拓,方才眉飞色舞。
  西湖副刊“专栏”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为鲍强设有专栏“零丁墨影”,点滴记录了鲍强创办学社以来的种种心路历程。
  ——从家里拿来几个木块,上面有些刻字。没有去深究。想也是可以给孩子传拓的实物。大家拓几张,有问“什么时候的东西啊”,我看一眼说,    “应该是解放前后吧,反正有几十年了,你看,‘计’字是繁体字啊。
  “那为什么现在是简体字了?
  “这个……
  “什么是计量所?
  “这个……
  大家查了百度之后还是一知半解。但似乎比之前清楚一点了。我还傻傻说,“字呢就简化了,但你们古文还是要学的。实在够矛盾的。”也许以后他们读初中高中了,想到我现在的话就明白了。(《木块上的字》)
  ——新社员有二十多人。除了传拓钱币作为练习,我还从家里拿来些邺城陶文。那是些带着文字的北朝陶片。是比唐代还要早的文字实物。但孩子们显然没有热情。因为字太少,也不好看。
  我于是拿出本西泠印社出的《邺城古陶文五十品》给他们看。在那个书上也找到这个字。大家都说,“我们拓的比书上的都好!”于是开心地传拓了很多,我们贴了一本做纪念。(《邺城陶文“甫”》)
  鲍强读大学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师,是晚清书法家郑孝胥的后代,老师得知他爱好书法和收藏,着意指点他应该做一些“有创建性的事情”,建议他把重心放到金石上面,于是金石的拓片也就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收藏中有市面上罕见的越王勾践剑拓片,存世不多的秦始皇咸阳宫龙纹阶砖,更多的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断砖残石。成立“金石传拓学社”,学校专门拨给他一间很大的屋子,他把家里的200多件藏品都搬了进来,一走进去,夸张一点说,真是一屋子的秦砖汉瓦,笔墨纸砚,到处都是拓好或者没有拓成功的宣纸,好像走进了某个书法家的书房,然而窗外就是教学楼,那一扇扇窗户后面都是正襟危坐的小学生们。
  鲍强整个人散发着与他年龄并不相符的老夫子气,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金石传拓学社”里,他笔下的“徐君”、“高君”,其实都只不过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这些“徐君”、“高君”跟着他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传拓,在传拓中点滴接触金石文化,这些乡村孩子常常被鲍老师当成座上宾,他为他们泡茶,同龄孩子都还在那里牛饮可乐雪碧,而在传拓学社,鲍老师和他们一起烹煮云水,品香茗,唱《阳关三叠》。那间大屋子,我们去过三次,每一次进去都觉得真是有些匪夷所思,全中国,能如此这般,跟着老师像模像样学习金石文化的,恐怕难以找到第二家了。
  学社的牌匾是白谦慎所题。白谦慎是何许人,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书法。而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博导的温儒敏教授则为新街第三小学题写了校名。他们与杨校长、鲍强都是素昧平生,是学社的同学们“把他们的拓片寄过去,教授们的蝇头小楷写好再寄过来”(注:杨校长原话),孩子们通过学社大胆与外界沟通,与教授们在金石传拓中“神交”。
  我们说,他们是中国最具文化气息的乡村小学。这些,都是莫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