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一号文件,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于一号文件,我们要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明确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碗里尽可能装中国粮。粮食安全是个老话题,国际不少有案例,我们国内也曾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其中的经验教训是;粮食产量下滑很容易,但恢复起来比较慢。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依靠国际市场调剂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无疑是不现实的。当今世界仍有近9亿饥饿人口,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波动、政治与军事冲突等不稳定因素经常导致国际粮价暴涨暴跌;从墨西哥、朝鲜等典型国家经验和教训来看,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自给能力,国家发展终都得受制于人;相反,俄罗斯粮食自给率较高,在近年受欧美持续制裁的困境下仍然有效保证了国家稳定。
第二要增加农民收入。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为2.72,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但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是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缩小绝对差距仍然任重而道远!文件同时也指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将成为稳定的内在增收动力,造血比简单的输血有效,而且可以形成增收再增收的良性循环。从长期来看,大层面的三产融合,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也是国际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城乡不平等程度的重要实践,更有其成功的经验。落实这一机制,将成为未来拓展农民增收通道之关键。
第三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文件指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这非常关键,要防止农民收入受影响,又要防止粮食安全受影响。以玉米为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定价加生产者补贴,通过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央财政给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拨付了390亿元的补贴资金。按照产量来折算,一斤玉米的补贴在0.2元左右。而相关报道表明,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1日期间,黑龙江绥化市国标三等玉米平均价格为每斤0.661元,吉林松原为0.663元,辽宁锦州为0.776元。补贴与售价相加,距离原先的临时收储价尚有一定的落差。东北地区的农民手握粮食,却难说心中不慌。因此需要尽早制定预案,需要科学预判、合理预案。
第四要公平担负粮食安全责任。 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而且明确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我们知道生态补偿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结构让过剩产能降下来,让过量的库存减下来。但同时也要公平的分摊粮食安全的责任,要对主产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经济困难的县进行经济补偿。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县集中。产粮大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但其中仍有不少产粮大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而且每年还需投入大量资金来投资农业、建设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文件明确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公平分摊粮食安全的责任,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秦富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