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管“闲事” 帮14名“流浪的燕子”找到家

01.05.2017  16:42

  温岭街头的很多流浪人员都是残障人士,已经离家多年,不记得回家的路了。他们中一些人连名字都没有,DNA是连接他们与家人的唯一纽带。

  陆高升是温岭公安局的一名法医。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们为当地流浪人员采集指纹、DNA及人脸数据。截至目前,已经为14名流浪汉找到了亲人。其中一位60岁的大伯已经离家了20多年,在陆高升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衢州老家。而其家人一开始获知这一信息时,并不相信,还以为是骗子。

  采集血样和指纹

  被当成人贩子差点挨打

  “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人失踪或失联后,家人必定是最着急的,他们会第一时间报案。对于这样的寻亲家庭,公安人员一般都会采集家人的DNA信息进行备案,而当走失人员的DNA在另一处被采集上来并且匹配,就意味着这个走失人员,找到了家人。”陆高升说。

  2016年3月,陆高升和刑科室的几名同事就成立了这样一支“寻亲小组”,成员有5人。他们利用节假日或下班时间,来到当地的救助站,给这些流浪人群采集信息。

  “他们沉默寡言,从栏杆里伸出藏满污垢的双手,眼神里看不到任何希望。”陆高升难忘第一次见到他们时的印象。大部分人几乎没有语言能力,或聋哑,或智障,基上无法沟通。看到陆高升等人穿着制服提着工具过来,大都表现出恐惧,也不愿意配合。

  “当我们要采他们指纹和血样时,以为我们要害他,拼命挣扎,甚至伸手打我们自卫。通常是我们好几个人抓着一个流浪汉,费了好大劲才采集完,这时大家都已经累得满头大汗。”

  有一位近60岁的流浪大妈,可以说话交流。不过她捏紧着拳头,谁靠近就要打谁,嘴里还不停念叨:“你们要干吗?为什么要我按手印?是不是要把我卖到哪里去?我一个老太婆能卖多少钱?”任凭对方怎么解释,大妈只管自言自语,认定了他们就是“人贩子”。

  据了解,温岭救助站里一共收留了101名流浪人员。采集完这些人的信息,陆高升和同伴们花了近一个月时间。

  DNA匹配,准确率百分百

  通过人脸识别,眼睛都看花

  “采集好指纹和DNA以后,我们会转交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解析和录入,然后通过网络连接到数据库进行匹配和比对。”陆高升表示,这种匹配的方式准确率非常高,尤其是DNA,准确率基本在99.999%以上。

  有时候DNA信息显示不全。他们经常要进行人工比对。

  最考验眼力的是通过人脸识别进行匹配。“在我们的手机上安装有一款内部App,可以用来扫描人脸,扫描后,系统里会匹配出一批相貌比较相近的人脸。接下来的工作,就全靠我们用肉眼来分辨——里面哪个人就是眼前这位流浪人员。”

  因为系统识别出来的相近人脸数量往往很多,动不动就是数十张甚至上百张,这给陆高升他们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有些人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有脸盲症的人肯定要抓狂了。”陆高升和同伴们顶着手机一个个比对过去,有时候眼珠子几乎是一眨不眨地盯上个把小时。等从手机屏幕上移下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快花了。

  在大量的浏览和比对中,陆高升也摸索出一些门道。“比如眼睛的间距,眼神还有神情。这几样特征不会因岁月发生变化。”找到技巧后,准确率就高了不少。

  团圆虽是美好的事

  但也有一些沉重与无奈

  找到家人的14名流浪人员都由陆高升联系,家属们的反应并不都是惊喜和感谢,也有一些沉重与无奈。

  “因为走失太久,不少家属都早把失踪者当成已经死亡来处理。而我的一个电话打破了这户家庭的平静。”陆高升说,况且走失的大多是残疾人,对家人来说,或多或少也是一种负担。

  去年初夏,通过信息匹配,一位走失20多年的60岁大伯找到了衢州的家人。当陆高升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家属反应很怪异。

  “电话那头骂我是骗子,说都走失了这么多年了还来骗。”原来,家属在亲人走失后到处张贴寻人启事,结果很多骗子看到启事,打电话来行骗,难怪家人防备心理这么强。

  陆高升好说歹说,还将老人的照片发给对方家属。那边将信将疑,反复看照片,一会儿说是,一会儿又说搞错了,反反复复十多次。

  “那就滴血认亲吧,只有DNA是不会说谎的。”在陆高升的远程指挥下,家属用针扎破自己的手指,用棉花球采到血样,再装进密封袋里快递到温岭,结果印证成功。

  当家属从衢州赶到温岭将老人领走时,脸上并没有太多喜悦。“这位老人没有结婚,也没有后代,来接他的是侄子,一脸愁容,估计家里突然多了个老人要赡养,负担重了不少。”

          本报记者 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