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岗位上的感人传奇
早上6点半出门,晚上9点钟回家,周末无休;10多年,总计送达里程70余万公里,无事故记录,送达近5万人次……他就是台州路桥法院负责送达工作的法警叶桔定。
叶桔定今年48岁,因为性格随和、平易近人,大家都还是习惯叫他“小叶”。他笑称,警车就是办公室。尽管突如其来的脑梗塞改变了他的工作场所、工作方式,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对送达工作的热情与执着。
他多次获得法院先进工作者等个人嘉奖,两次被台州中院记个人三等功,2013年被浙江省高院记个人二等功。
战死神
2015年4月1日,晚上7点多,小叶匆匆往办公室赶。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他要把一天下来的送达情况及时登记在自己设计的登记本上,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
在电梯里,小叶疲惫地对同事们说:“快扶我一下,我头好晕!”平时他爱开玩笑,同事们都以为他在说笑,因为这一天正是愚人节。
可谁也没想到,小叶是突发脑梗塞。当大家手忙脚乱地把他往医院送时,他还向同事交代:“还没登记呢!”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小叶顽强地战胜了病魔。5月初,小叶出院回到家中养病。闲不住的他经常晃悠到单位,笑着与同事说这是他康复训练的一部分。大家都明白,他放不下这份工作。“我要放下这份工作,恐怕两个人也干不完!”
活地图
换了别人两个人也干不完,院里的同事都不会觉得他在吹牛。路桥法院民二庭庭长林日乾说:“路桥商贸经济发达,涉商事案件集中,近3年平均每年受理商事案件2000余件,每个案件需要送达的诉讼材料繁多,且商事案件当事人大多因经济纠纷跑路避债或消极应诉,当地群众知道是法院来也很少会配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近3年来,小叶送达18532人次,行驶里程18余万公里,平均送达周期3天,无一件拖延送达。作为法警,他还参加了重特大执勤、死刑犯执行、大执行活动等30多次。
自2001年接手送达工作,辖区情况法院里没人比他更熟悉。小叶跑遍了台州每一个角落,默默记下了所有的道路和地形,甚至哪一户、哪栋楼住着曾经的当事人他都记得一清二楚。相比城区道路,山区的地形更为复杂,没有任何路标可识别,小叶便总结出了山路识别法———利用电力线路、移动信号发射塔和电网基站等作为标志来识别,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大山之中。小叶就是同事们的“活地图”,找不着路的时候,问小叶准没错。
然而送达之路绝非说的这么轻松自在、一帆风顺。有一次,小叶和同事们要给温州范围的4个当事人送达材料,从导航上看,永嘉的当事人距离他们120公里,他们一早出发,先去永嘉。没想到,当事人居所并非在永嘉县城,他们只能驱车在山路中蜗行。等他们回到温州城区,已是晚上8点。没有完成当日工作计划,小叶很失望。
小叶总是轻描淡写,就是路远,人难找,其他没啥,对于遇到过的危险,也总是三缄其口。有一次去临海河头镇一个村子送达,由于连续几天暴雨,快到河头镇的一处路段突然塌方,小叶的车子顺势滑至路基,险些坠落。小叶大喊着让搭档先下车,然后自己艰难地爬出车外,两人冒着暴雨拼命把车定住,一直等到施救队把车拉回路上。小叶的搭档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仍感叹不已。
强迫症
和小叶有6年业务联系的台州银行法务人员老冯每次提到小叶都会竖起大拇指:“小叶子是我见过的最尽职尽责的送达员,时常早上7点多,晚上8点或者周末时候接到他的电话,向我了解当事人的情况。银行往往一次性有大量案件起诉,每次都要连续送达好久,就算夏天高温的午后,他也不休息,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就在他生病的前一天,我们俩还一起去了舟山送达。”
而这一切,在心疼小叶的同事们看来,他就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强迫症患者”。同事金艺说:“他就是没送完不舒服,周末也不休息,晚上也要逮着我们一起去送达,明知永远送不完,就是一定要把桌面上的材料送出去!”
小叶做事真的很拼。2007年,小叶患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告诫他至少休养一个月,但倔强的小叶只请了4天假,就来上班了。他忍着腰痛,一直坚持工作,有个当事人住在黄岩的山头,他们半个多小时才找到,下山后,他疼得在车里躺了好久。
10多年来,小叶及时高效地完成了送达任务,从未发生过送达违法事件或因送达不当引起当事人投诉的案件。在送达时,他积极参与调解,耐心主动地对当事人释法明理,有时经送达调解后,当事人当即同意履行债务,大大节省了司法资源,妥善化解了矛盾纠纷。
打开小叶的柜子,里面整齐地码放着满满两柜子的登记本。为了记录送达情况,方便查访,小叶自己设计了一个登记本。每完成一件送达任务,他都要把当事人的案件信息、住址、联系方式以及送达情况等记录在案,这是他给自己加的额外工作。经过多年积累,这四五十本登记本都成了小叶的“宝贝”,法官们有时候找不到当事人就会想到小叶,翻翻他的“老黄历”,往往能找到线索。而这登记本,也成了小叶10多年工作业绩的最好见证。
因为加班是家常便饭,说起对家里的照顾与亏欠,小叶默默低下了头。1999年7月,小叶从部队转业,他的儿子也同月出生。2001年,小叶接手了送达工作,较劲的他绝不允许自己的送达流程给整个审判工作拖后腿,随着案件数逐年增多,小叶越来越忙。
父子俩每天固定的相处时间只有去学校的车上,小叶每天6点半送儿子去学校,可是才三五分钟的车程,实在是说不上多少话。儿子常常不解,“爸爸,这个家就是你的旅馆吗?”“你什么时候才有空陪我去打羽毛球呢?”小叶内疚地安慰着儿子,“等爸忙完回来就陪你”,但每次回家,儿子早已熟睡。
对于加班,小叶有自己的理解。每天都要送达几十份法律文书,因此每天晚上他都要把今天送了的材料分类并登记在册,写清楚送达情况转交给法官,第二天一早又抓紧把当天要送的材料整理好,天天如此。“送达是法院工作的咽喉,不做好,饭怎么能咽得下去?”小叶说。
为人师
张华海,小叶这5年来的第7个送达搭档,这个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总是尊称小叶为“师傅”。从一开始觉得很累,到习惯了节假日送达时被当事人当做诈骗电话谩骂,小张也养成了和师傅一样7点钟上班的习惯,延续了师傅高效细致的做事风格,还学到了很多工作技巧。“送达就跟开车一样,方向盘一定要打得准,一次性到位才能少走弯路。”张华海不由地想起以前师傅打着方向盘自信的表情,与他说的这番话。
送达的确是门技术活,如何合理规划、化繁为简,如何安排路线不走弯路,小叶早有自己的一套。小叶刚接手送达工作的时候,由于不熟悉路径,曾来来回回走了不少回头路、冤枉路。那时起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上班前,必须把一天内要送达的法律文书按路径顺序排好,一圈下来绝不走回头路。
大病初愈,单位领导要小叶多注意休息,不同意他再像以前一样出去一跑就是一整天。小叶就主动给张华海当起了“助理”,所有新收案件,他都先看一遍地址,根据他对辖区村落的了解,作出送达难易程度的预判,然后再按照位置分布、车程估算,按顺序排好一天的送达计划。大家都说小叶的“强迫症”相比以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看到桌面上需要送达的材料越来越少,法官排期越来越及时,小叶内心却有着说不出的快感。
出院3个月,不顾同事们责备,小叶隔三差五地就要挑一些近距离的送达目的地出去转转。坐到了副驾驶的位置,现在的工作状态和以前已经大有不同,“看来真该服老啊!以前老远就能把门牌号看得一清二楚,现在不行了!”小叶在闲聊中透露,现在他的右眼视力依然模糊,风一吹就感觉火辣辣的,看东西久了,得用手捂住一会儿才舒服一点。
尽管小叶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整天在外面跑了,但对于送达工作,他有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不舍得。如何应对不理解或拒收的当事人?如何寻找避而不见的当事人?如何联系送达地址不明的当事人?如何与不同性格的村民们打交道以得到帮助?小叶觉得,他还有太多太多的经验与技巧要与那些接手送达工作的年轻人分享。
清晨的鸟叫虫鸣,夜晚的云淡风轻,小叶无意间领略了法院大院内被喧嚣淹没了的风景。过往的十足冲劲,如今的执着淡定,小叶用15年的追寻演绎了平凡岗位上的感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