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刊】打鬼子,造原子弹,抗战老兵王传珍的传奇一生
王传珍,93岁,山东新泰人,1941年参加革命。
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杭州公安工作,国防核工业建设。
王传珍老人讲述抗战的故事
对于他一生的革命经历,王传珍老人至今记忆犹新。从参加八路军打鬼子,到参加淮海战役,再到解放后的杭州公安工作,以及后来的参与国防核工业建设,每个时期的岁月,都在王传珍老人的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回忆。
▄ 不愿当亡国奴,扛枪打鬼子
王传珍的老家山东新泰县,位于鲁中地区。七七事变以后,新泰县被日本鬼子占领,他所在的村子经常受到鬼子的扫荡,伪军常来村里抓壮丁,去给日本人修碉堡、做苦力。16岁那年,王传珍也被伪军抓走,年近古稀的奶奶一个劲儿地跪地求饶,他这才勉强被放回来。
由于不甘心当亡国奴,王传珍和村里的几个青年商量,决定出去找抗日队伍。期间,他们一起跑到山里参加过地方武装,后来又跑80里路,加入国民党抗日部队。1941年9月,和王传珍同一村子出去的进步青年王芳(解放后任杭州市公安局局长、公安部部长等职)带领八路军队伍经过新泰县,受王芳等同村进步青年的影响,王传珍和同村3个青年一起,加入了八路军队伍,成为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的一名战士。
八路军山东纵队旧址
王传珍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沂蒙山根据地。一心想打鬼子的王传珍却无奈地参加了与国民党反动部队的斗争,参加革命的第一年,同村的2个青年就先后在战斗中牺牲,王传珍的手臂也在一场战斗中被手榴弹炸伤,被送进了战地医院治疗。
1941年底,鬼子部队5万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大部队开始撤离,战地医院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在医院里担任班长的王传珍组织战友,混在老百姓当中撤到了山上。冬季的沂蒙山区很冷,没有棉衣,没有食物,王传珍和战友们只能偷偷下山,到地里捡一些老百姓收剩下的地瓜、花生充饥,就这样在山里隐藏了近一个月。一天凌晨,山下突然响起了枪炮声,王传珍跑出去观察,山下,一支八路军部队和鬼子部队正在交火。后来了解到,这是八路军鲁东军区的一个连队,行军过程中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战斗很激烈,从拂晓一直打到中午,一个连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望着战友们的尸体,王传珍的心里激起了更大的仇恨。
沂蒙区军民反“扫荡”
鬼子的扫荡结束后,大部队开始返回根据地,王传珍和战友也找回了部队。由于长时间缺少治疗,他的伤口已经严重腐烂,医生用刀将他伤口上的腐肉剜去,重新缝合。没有麻药,王传珍咬着牙坚持,他说,那种疼痛他一辈子都忘不掉。
王老抬起手臂给我们看被手榴弹炸伤留下的疤痕
▄ 参加公安工作,投入另一个战场
日本投降后,王传珍被调入鲁中军区部队,之后参加了淮海战,紧接着又随部队南下参加解放上海的战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是年11月,王传珍被选调进入杭州市公安局工作,先后任管理股股长、总务科长、江干分局副局长等职。在王传珍老人的革命生涯中,在杭州参加公安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依然是他难忘的一段经历,“那个时期的工作主要是镇压反革命,保卫新中国的社会生产,是对敌斗争的另一个战场。”
▄ 投身国防工业,书写革命传奇
1953—1957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国防工业起步和发展的时期。1954年,王传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了献身国防工业的革命生涯。在这之前,王传珍的学历是抗日前的几年私塾,没有学历,就从学修理开始,“当时的干劲是很足的,领导们看了都说‘这个小伙子不错’。”正是凭借着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攻坚意志,王传珍和战友们边干边学,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中国第一架歼击机的制造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传珍也从一名修理工干到主抓生产的车间主任。
由于在飞机制造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9年,王传珍再次被委以重任,来到甘肃,参与了国家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制造原子弹。王传珍老人非常自豪地回忆起这段经历:当时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原子弹制造面临许多难题,“我们什么都不懂,苏联又撤专家、撤设备,还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什么都缺。”“有些苏联专家走的时候还放话说,‘没有我们,你们20年都搞不出来,不出5年就只能卖废铜烂铁’。”回忆这段经历,王传珍老人有些激动,“一个小小的技术难题,我们试了很多次,不过最后都让我们解决了。”在这里,王传珍担任车间主任、厂党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凝聚了无数个像王传珍这样的革命先辈们的心血。
之后,王传珍又辗转到新疆、湖北、陕西等地,参与了国家一项又一项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革命传奇。
1984年2月15日,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到王传珍所在工厂视察
(左一为王传珍)
王传珍曾经获得的荣誉
王老感言: 国家强,必先国防强,希望中国的国防实力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