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水平均衡发展教育强区 轻负高质才是硬道理
04.05.2016 23:50
本文来源: 教育局
上个月,上城区教育局拿到一份重量级的报告——《2016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初二学生课业负担及家长满意度调查报告》。薄薄的12页纸,让上城教育人激动不已。
这份由杭州市教育局联合上海、杭州3家单位共同出具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家长对学生课业负担的满意度”、“家长对学生19项素质发展总体满意度”、“家长对学校办学总体满意度”、“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环境的总体满意度”等多项调查中,上城区均位居全市第一。
一所学校能在各方面获得家长认可,很难得。而如果一个区的学校,都能让家长为其“点赞”,必有其为人称道之处。近年来,上城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创新个性服务新模式、构建师资培育新路径、完善课程改革新体系、优化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提升校园学习环境,多途径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多项政策的推进,使得上城教育在“轻负高质”之路上越走越远。
学校其实是教育的“一面镜子”。今起,记者将深入上城区多所优质公办初中,探寻上城“轻负高质”背后的教育故事。
第一所,杭州第六中学。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2015年浙江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指出,浙江将继续推进教育改革,普通高中将全面实行分层走班教学。
当普高刚刚铺开分层走班时,杭州有一所初中,早在2014年就已开始探索分层走班教学,是杭城乃至浙江省内最早探索分层走班教学的公办初中之一,它就是杭州第六中学。
“新高考‘7选3’改革后,高中走班教学成为必然。我们不能让学生上了高中才去适应,而要让其在初中开始学会选择。”杭六中校长柴伟明说。分层选课走班不仅是为了提前适应高考,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个别化教学、选择性学习。
这种教学新模式开展得如何,校园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层走班、开发整合教材
核心领域课程整合让教学更接地气
分层教学与曾经的“重点班”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拿杭六中这届初一来说。初一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核心领域课程不分层,老师由学生选择,按此编班进行走班教学。经过一学期学习,学生各科基础差异渐渐显现,到了初一第二学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就核心课程开始分层选课走班。各科前40%的学生纳入A层,后40%的学生纳入B层,中间20%的学生按学情自主申请A层或B层。A层重拓展,B层重基础。每班上限24人。
“过去的平行班,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弱的学生在一个班里,老师教学势必兼顾两拨学生,但很难兼顾好,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没‘吃饱’,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分层走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症状。”柴伟明说,分A、B层不是人为给学生贴“优等生”、“后进生”标签,学生也不是永远固定在A或B层,每学期都有流动。
比如初一学生小马,其他各科基础都不错,但英语薄弱,原本在A层的她学期中途主动申请英语转到B层学习。“去B层我不觉得羞愧,这里的学习进度和老师的上课方式更适合我,我反而找到了自信。”小姑娘开心地说。
班分好了,教材也要跟上。为此,近两年来杭六中老师的一大工作是整合原有教材,整理出适合学生学情的两个进度的校本教材。以数学为例,同样讲“不等式”,A层安排了2课时内容,B层则安排3课时。“A层学生教学速率快些,能留出更多时间搞拓展。B层学生接受速度慢一些,安排更多课时,方便打稳基础。”初一年级的吴老师说。
刚开始搞分层选课走班时,老师们经历了一段适应期,因为它颠覆了传统教法。“我接手B层,也曾忧虑过,班里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可能带起来比较困难,但渐渐地我的想法改观了。”语文老师陈燕红坦言,选课走班后一个班人数缩减到二十多个,老师分配到班上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更多了。班上学生的水平差不多,可以做针对性教学与辅导。一些原本在班上不出挑的同学突然发现,自己上课能跟上了,受老师关注也多了,自信心很快就建立起来。“如果学生在B层进步很大,达到A层学习程度,老师会适时鼓励他们去挑战自己。”陈燕红说。
根据自己的学情做出选择
广域选择课程丰富学生生活
“我们常说中国学生辛苦,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学校开什么课程,学生就学什么课程,很少有选择空间。”柴伟明说,学校试着改变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开发了“广域选择课程”,让学生的选择学习成为可能。
杭六中的广域选择课程包括学科拓展、技术、艺术、综合等课程,所有课程重新开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实施学分制,类似大学的选修课。
比如语文模块,分为三大模块:一是援助模块课程,包括“现代文阅读基础”、“古诗文阅读基础”、“写作”,适合基础弱的学生稳固基础;第二类提升模块课程,包括“我是微作家”、“古诗文鉴赏”、“名著阅读与欣赏”,适合基础好的学生搞拓展;第三类是融合课程,如“我是演说家”模块,面向想锻炼口才的学生。
再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原本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打字、上网等,这些技能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掌握。学校整合开发教材,开设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动画制作”“微电影制作”等更深层次课程,让学生“吃饱吃好”。
这些课程属于基础课程之外的拓展课程。课程多了,学生负担会不会加重?柴伟明算了一笔时间账:
浙江省要求初中一周课时安排约为33课时,一节课45分钟,学校把每节课调整为40分钟,这样每周就可以多整合出5节课,为学生提供广域课程。也就是说,课时总量没变,学生有了更多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初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选择才有快乐。”
让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样兴趣爱好
个性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的体艺潜能
和一般公办初中不同,杭六中没有学区生,招收区内有艺术特长的小学毕业生。前些日子,著名画家吴山明到访杭六中,专程为了自己的孙子的入学。柴伟明回忆,当时他问吴老先生,为什么想把孙子送到六中来。老先生的回答让他很感动:“孙子有不错的艺术基础,家里面也有不错的艺术氛围。而杭六中注重艺术的教育,相信他在这里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杭六中的老师们看来,学习学科知识固然重要,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培养一两个艺术爱好,对于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很有益处。为此,学校专门开发出一批颇具个性特色的体艺校本课程。“这是在广域选择课程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拓展,让有艺体天赋的学生发挥特长。”分管艺术教育的副校长王龙说。经过多年实践,学校目前已有12门特色鲜明的体艺精品课程,有不少学生在参与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体艺天赋被充分挖掘了出来。
正读初二的柴天渝,已拿出了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声乐A级证书。“以前我只是单纯喜欢唱歌,没系统学过,上了六中后我才真正接触到声乐,有专业老师指导,学到了很多。以前我是用嗓子唱,但现在学会用丹田唱。”小姑娘说,每周她都到合唱团训练两次,一般安排在下午4:20-5:30,放学时间晚半小时。“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我愿意在学校多留些时间学习。”
这样的课程,学生在初一、初二每学期可选修一门。而学校传统的篮球课程,初中三年都向学生开设。所以,如果学生有足够精力,可以在整个初中期间培养至少5种兴趣爱好,更好地提升自身素养。
本文来源: 教育局
04.05.2016 23:50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网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