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创业和转型发展新引擎

13.02.2016  16:01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大力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升级。服务业具有创新活跃、专业化程度高、引领带动性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制高点。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力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各地区科技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便是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这是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演化的普遍规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部分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表现为工业化与信息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合。服务业也是我国和我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实现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近年来,我省确定重点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省财政分别设立了相应专项发展资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带动了省内外市场主体加快投资发展服务业。2012年以来,我省服务业增加值连续两年皆跨越1个千亿级台阶,2014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11个服务业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之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3.4%提升到2015年前三季度的39.4%。2015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和就业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和就业的68.5%、61.1%和35%。

  但是,我省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12%,与工农业之间的融合互动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集聚程度较低,经营粗效,呈现“小、散、弱、粗”的特征;服务业标准、品牌建设滞后;有的垄断性服务行业有效竞争不足,服务性价比不高;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发展服务业认识不到位,要素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等。

  为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应当以网络化、定制化、个性化为方向,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及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实施一系列示范试点工程,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水平提高、比重上升,推进具备条件的发达地区由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对整个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全省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扩大有效供给,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进一步提升对服务业的认识。不应仅停留在“服务业是为工农业服务”,而应看到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增加的载体,是实现由“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抓手。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实施“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融资、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拓展服务半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具有规模效应、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品牌知名度广、辐射带动性强的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配”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企业集群。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  “非禁即入”,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放宽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经营场所、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削减资质认定项目,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减少和破除行业垄断,规范市场秩序。制定社会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采取系统配套措施,努力创造条件,使社会资本投资得到相应回报。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加强平台建设。依托产业基地、城市功能区等,突出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能力,降低入园企业商务成本。根据企业共性需求,以集聚区为依托,打造企业孵化、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加大标准、品牌建设力度。引导和支持服务业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组织等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的服务业先进标准,构建以国际标准为引导,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协调配套的先进标准体系。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各类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类质量和服务管理认证。

  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等的融合互动。通过实施“制造业服务化工程”“制造业主辅分离工程”等,鼓励制造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环节和营销服务环节产业链两端拓展延伸,引导制造业企业将内部服务活动外部化,非核心业务外包或分离,逐步面向社会、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尽快发展成为第三方生产性服务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变。

  完善服务业要素保障机制。落实服务业用地最低比例政策和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与普通工业价格并轨政策。发挥财政投入的种子和杠杆放大效应以及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开发适合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服务业企业融资抵(质)押方式。健全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完善和落实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国内外高素质、复合型服务业人才。

作者:王小琪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