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浙江制造”品牌 转型和升级要分开
浙江在线01月26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尤畅 陈翔)近年来,转型升级一直是社会上的热门词汇。昨天,在政协委员们的联组讨论上,欧琳集团董事长徐剑光提出了一个观点:转型和升级,应该分开来说。
今年两会,李强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响‘浙江制造’品牌”、“‘浙江制造’标准到2020年力争达到500个以上”,给浙江的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来自制造业的委员,徐剑光用对德国工业的调查与分析,对浙江企业如何处理好转型和升级的关系,实现“浙江制造”的新目标,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观点:浙江企业大多需要升级而非转型
“什么叫转型?就是这个行业我不做了,另外寻找其他机会。比如原本做房地产的,觉得这个行业瓶颈到了,做不下去了,去做服装了,这是转型。两个行业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徐剑光说,“而升级通常发生在两个相关的行业里,是企业的自我提升。打个比方,原先做机器零配件的,觉得这个技术含量不够,要被淘汰了,转而开始做整机,这是升级。”
徐剑光认为,浙江的企业,大多数需要的升级,而非转型,“就像人,要从小学一步步读上去,读到博士。”
举证:产品不断升级,造就“德国制造”品牌
徐剑光对德国工业非常推崇。他说,许多德国品牌对自己的产品都是以艺术精品为标准、不断传承提升的,一个工业产品可以用上几十、上百年,因此“德国制造”才会成为优质工业品的代名词。
有了不断升级的产品,才能成就“百年老店”;只有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都有这样的目标,才能打响整个区域制造业的品牌。
“德国作为一个人口仅有8000万左右的国家,拥有的世界名牌却有2000多个,这个令人惊艳的数字背后,还有阵容更加庞大的阶梯式候补品牌。”
徐剑光说,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是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大到建设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作为我们浙江,其实与德国在人口、教育、区域发展等要素都有类似之处,并且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只要给予足够的空间,系统性的推进计划和政策支持引导,完全有可能走出产业发展困境,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品牌企业。”
建议:培育一批、扶植一批、储备一批
徐剑光说,对于“浙江制造”企业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是不同的。他建议进行阶梯式培养,培育一批、扶植一批、储备一批。
“根据德国所拥有的2000多个世界级品牌来分析,政府所支持和培育的企业数量可能达到了5000甚至8000家。”
徐剑光说,政府应该从企业的历史、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稳定性等各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制定出一份名单,根据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哪些企业做不下去了,要转型。哪些可以从生产、营销、研发、管理模式等多方面来升级。”
他表示,花园里需要百花齐放,也需要绿草陪衬。通过标杆企业的标准示范和推广,加大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培育力度,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不断推动“浙江制造”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