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留才用才的余杭模板:引才近悦远来
余杭经济开发区。余杭区 提供
中新网杭州11月7日电(记者 柴燕菲 李婷婷)马云,创建了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他选择余杭;周才健,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通信学博士,参与领导了美国通信网络的更新换代,他来到余杭;丁列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研发世界第三例、中国第一例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他扎根余杭……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人才战争”硝烟渐起。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后期和信息化时代,各地为跳出经济泥沼纷纷寻找新机。这其中,人力资本显然是最大的支撑“王牌”。
此背景下,如何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来聚才、留才、以更好用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地是否能在各项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这个人称“放飞梦想的地方”,早在几年前便潜心“耕耘”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人才生态系统”,盼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时至今日,已俨然成为在“人才战争”中抢得先机的一个鲜活案例。
若看过程,余杭区具有的前瞻性目光、大手笔而又细腻周密的动作,足以成为人才发展的典型;若看结果,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其中“国千”106名、“省千”121名,总量和年增量均位居浙江省各区(县、市)首位,足以成为人才发展的一个样本。
“全心”引才:抢占人才制高点
2016年1月,余杭区召开表彰大会,佩戴大红花的浙江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代表企业接受1500万元奖励。
曾在美国阿肯色州读博士的丁列明,和团队一起用10年时间研发出了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例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产品面市后被时任卫生部长的中科院院士陈竺誉为“中国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把时间拨回到2002年,那时余杭发现丁列明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马上通过多种渠道联系。最后,丁列明被余杭区委区政府的真诚打动,带着贝达顺利落户。
让丁列明感动的不仅如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贝达药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之困:凯美纳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与当时市场上最好的抗肺癌药易瑞沙(吉非替尼)进行“双盲试验”,购买对照药品需要数千万元,而当时贝达已负债3000多万元。
“在我最艰难的时期,余杭区政府给了1500万元创投引导基金的扶持,如果没有这笔资金,我们的研发很可能前功尽弃。”时至今日,丁列明说起此事依然动容。
如今,贝达药业不仅一改国内创新药物缺乏的窘境,研发成功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还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丁列明和他的创业团队为什么能够一举成功?他认为创业地点很重要:“余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创新创业地,这个地方事业能做成,个人的价值能实现。”两个“1500万”,足以证明。
“当我们剖析余杭如何创造适宜‘科学家到企业家’转变的‘阳光、土壤和空气’时,也要思考接下来余杭能为‘丁列明们’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在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徐文光看来,如何变“丁列明”为“丁列明现象”,进而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是当地需孜孜以探索的。
据介绍,早在2005年,余杭区就在浙江较早制定了人才规划《余杭区“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2008年,余杭宣布启动创新型城区建设,很快《余杭区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出台;2010年底出台的《余杭区实施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的若干意见》将当地的人才发展推向了第一个高潮。2015年的“人才新政”,全文共六大部分29条,内含89项“干货”,吸引人才力度之大、条件之优渥,在国内位于前列。
“这边(杭州未来科技城)有相对宽松和开放的创业环境,周围也都是创新型企业,非常适合创业。”刚刚在杭州梦想小镇一周一度的“创业先锋营”选拔赛上获得冠军的张潇没想到,他在这里不仅可以栽下创业的种子,还将无偿得到由当地政府提供的150平方米办公室和20万元的创业基金。
“余杭打破常规,探索把个人计税工资、企业贡献度作为人才认定标准之一,将人才细分为A-F6个类别:A类国内外顶尖人才、B类国家级领军人才、C类省级领军人才、D类市级领军人才、E类区级领军人才、F类区级中高级人才。”余杭区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赵晓军介绍说,当地对不同层次人才明确不同政策,涵盖人才关心的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等方面,并围绕工作“痛点”,解决人才最迫切需要的融资扶持问题,将最新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实施理念结合进去。
这种重视结出的果实是,应者如云,无论是国内的高端人才,还是海外的高层次人才,都对余杭趋之若鹜。截至目前,余杭区高层次人才分类已认定1747人,发放住房补贴资格证118人。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余杭区 提供
“走心”留才:主动当好“店小二”
对于余杭区来说,大量人才的引入,并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留才、用才的开始。如何让人才真正落地扎根,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智慧。
今年45岁的刘增龙,是一所高校的兼职副教授,不过他还有另一重身份——杭州指南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该公司位于余杭区的梦想小镇。
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为:通过线上平台聚集一群工程师,为制造业客户改造升级生产线,线下提供一对一的机器人技术服务。
“虽然我们线上签约的工程师遍及全国,但核心团队集中在梦想小镇,一共六个人。”刘增龙说,一些初创公司规模不过三两人,为了控制人力成本,往往会缺少公司管理、资金运作、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人才。
为此,梦想小镇专门引进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组成“服务超市”,同时面向初创企业发放“创新券”,支持企业购买中介服务,由政府统一结算,确保扶持款项用于企业发展。
“在这里,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用最精简的阵容、最节约的成本轻装上阵。”对政府的“五星级服务套餐”,刘增龙忍不住点赞。
而对于“空格APP”创始人唐永波来说,梦想小镇一条龙式的政务服务和完善的数据平台服务则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我们今年6月15号成立,7月1号就搬过来了。后来人员从最初的3人到突破150人,座位不够了,政府给我们紧急开会,又批了3500平方建筑面积。”唐永波坦言,这是他第三次创业,放在以前,这样的办事效率想都不敢想。
一颗种子要发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对于众多人才而言,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相当重要。
赵晓军告诉记者,在余杭,政府正努力当一名“店小二”。比如,为破解“创业难、审批繁”问题,当地就建立“代办员”队伍,为人才项目落地、企业注册等提供“全程式”代办服务;人才不想跑到政府部门来办手续,就建设“淘未来”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项目网上申报、人才活动网上发布等……
“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一如始终倡导的一样,梦想小镇竭尽全力培育人才生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分”,这是小镇对创业者的期许,也是余杭区对各类人才的承诺。
给力的人才扶持政策,让最优质的企业与高新人才得以汇聚。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其中“国千”106名、“省千”121名,总量和年增量均位居浙江省各区(县、市)首位。
“7年前的科技城,道路两边都是农田和荒草,百废待兴;而今,一片创新之地迅速崛起,高楼林立。”杭州恒生百川科技有限公司是2009年入驻杭州未来科技城附近,其运营部经理沈坚感慨,他是亲眼目睹了这座被寄予厚望的“新城”如何一天天长高、变大。
在徐文光看来,余杭有大批有梦想有情怀的创新创业者,地方政府的使命就是努力帮助他们持续造梦圆梦。
未来科技城。余杭区 提供
“专心”用才:人才经济绽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众多被引入余杭的人才们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到余杭创业创新,只要是人才,就一定能发光。”而让人才发出其应有的光芒,其实是为政者需要系统考虑的问题。
为此,余杭区把人才的发展谋划置于该区产业生态建设、城市化建设的格局中通盘考虑,提出了“三城多镇50园区”的发展战略,以建成一批智慧经济产业群。
例如,在临平创业城、艺尚小镇,精准聚焦生物医药类人才和时尚创意类人才;在良渚文化城、梦栖小镇,靶向引进各类文创人才、休闲旅游产业人才,打造城市文化设计产业;在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重点扶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创业人才、互联网创业人才等。同时,推进各类“特色小镇”,以及“523”科创园(建设50个科创园、200万平方米建筑,招引培育3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设。
诺尔康公司是未来科技城积极引进的生物医药类企业之一,其是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实现了各年龄阶段全覆盖且全面产业化销售的人工耳蜗公司。
诺尔康神经刺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宁远告诉记者,由于国外的技术垄断,人工耳蜗一直价格高昂,不能有效普及。“2010年,进口耳蜗的均价在25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我们累计投入4亿多元资金自主研发,目前售价为7万8,成功降到了三分之一。”
在王宁远看来,诺尔康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提政府提供的“土壤”。他告诉记者,前几年政府减免税率,缓解了企业很多压力。然而成长带来的烦恼是,如今企业厂房面积已不够支撑生产需求。
“考虑到诺尔康的前景,我们为其提供了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新产业基地,预计明年4月份前后落成。”杭州未来科技城管理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章志芳介绍道。
目前,诺尔康人工耳蜗年产量是3000套,新基地建成后,年产量将翻10倍,同时可吸纳更多人才。
新产业基地的建成将给诺尔康带来新一轮发展,同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尚越光电”,也将获得余杭区政府提供的至少2000万元的产业基金补助。
自6年前“尚越光电”公司董事长任宇航带着一支科研团队落户余杭后,经过多年研发,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对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垄断,2016年该公司销售额预计达到10亿元,成为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领跑者之一。
和当时给贝达药业“雪中送炭”不同,这笔即将发放的资金对“尚越光电”而言意味着“锦上贴花”。
据介绍,余杭产业基金引导社会多元资本共同投资创业,精选支持对象引导转型升级。目前,该基金总规模已达78.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37亿元。
得益于政府打造的“温床”,类似聚引人才激发经济活力的故事在余杭轮番上演:以易文赛、星月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不断集聚;以尚越光电、欧佩亚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加快产业化进程;同时,以阿里巴巴淘宝城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壮大。
这样的布局也形成了人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近两年来,余杭区400余个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已有177个成功实现产业化。2015年,该区实现生产总值1235.6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458.0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63.56亿元,占比45.5%;专利授权7314件,授权量位列杭州市区县(市)第一。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今的余杭,正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胸怀、优厚的条件,来迎纳如新生小草般欣欣向荣的创客、中流砥柱般的海归等,他们正逐渐构成余杭人才“雨林”的完整形态,继而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