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浙江推进农村小班化教育
中国网浙江频道讯 近年来,随着浙江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生源持续减少,出现大量班额30人以下的“自然小班学校”,成为全省义务教育的“托底部分”。
10月27日,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自然小班学校”将逐步实施“小班化”教育试点。在11月14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负责人对《意见》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
小班化教育是以小班额为基础条件,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意见》提出,各校应构建学校小班化教育管理体系,围绕个性化教育指导,积极建设适应小班化教育需要的学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氛围。
“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旨在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学生享受到公平的基础教育”。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缪水娟说,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将切实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根据规划,2014年年底前,在30%的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到2015年秋季开学,小班化实验扩大至50%;到2016年秋季开学,小班化教育基本覆盖全省农村自然小班学校。(记者 刘伟华 通讯员 程振伟 编辑 张苗)
■ 主要举措
《意见》从教育管理、课程开发、课堂模式、教育评价、师资培养等5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要求,包括:
构建学校小班化教育管理体系
各地应围绕个性化教育指导,积极建设适应小班化教育需要的学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并指导学校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氛围。
开发学校小班化教育课程体系
小班化教育学校应该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构建有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课程体系。各地行政部门努力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校长,各地学校则努力把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
创新学校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设计个性化教学培养方案,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包班教学,多形式倡导和推进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建立学校小班化教育评价体系
推行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个性化批阅,个性化反馈。推广因人而异地考核学生,坚持鼓励性评价为主,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教育评价制度。
培育小班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落实教师交流制度,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加大小班化教育师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小学全科教师。
■ 保障措施
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从提高认识、主动筹划、完善政策、实施指导、督导评估5个方面,对各地教育部门提出工作要求,确保这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专门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研科研部门、督导评估部门在推进农村小班化教育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要求。
《意见》要求各地各校加快建立农村小班化教育保障机制,明确实施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的时间表、路线图及具体措施,努力提高实施小班化教育学校教职工配备标准,增加基本办学经费,不断改善小班化教育的条件和环境。
同时,各级教研部门应配备小班化教育教研员,组建跨学段、跨学科的小班化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教育教学专家与小班化学校的联系制度,发挥科研对小班化教育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小班化教育的管理与指导。
此外,各级督导部门也要定期对农村小班化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并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 中国网浙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