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叫好不叫座

14.11.2014  09:07

    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上映和交流了一些好片,但却又一次让我想起了叫好不叫座这个话题。因为在我看来,这等于是一根棍子,很容易把一些好电影一棍子打死,同时它又是一块遮羞布,遮住了某些“好片”的缺陷和毛病。

    回想当年,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好像没有文艺片、娱乐片的说法,外国电影我们看《远山的呼唤》,看《最后一班地铁》,也看《佐罗》和《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国产的我们看《芙蓉镇》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也看《少林寺》和《霸王别姬》等。那个时候看电影有为电影而去的,也有是为“约会”而去的,这跟今天没什么区别。当然也有为新奇而去的,比如一部《卡桑德拉大桥》说是跟存在主义有关,看了之后也没搞明白什么主义,但那电影的确好看。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类型片的说法,当然也没有所谓叫好不叫座的说法。叫好的那肯定是叫座的,叫座的自然也都是叫好的。

    回到叫好不叫座的话题上来,也不知从何时起,就有了这个说法。大意是指一些文艺片,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上院线的,有时被称作是一日游,还有一种是根本就没有上院线的,最多在央视的电影频道播一下。而早年还有所谓探索片的说法,现在又有独立制片人、体制外拍片等说法。这样的作品,后来大致都被称之为文艺片。说实在的,我以为这是对文艺片,不,这是对电影的一种极大的污辱。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电影都该是文艺片。文而艺之,文而化之,这不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共性吗?你没有上院线,你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你怎么知道这个片子的票房好与不好呢?当然有经验的院线经理会说,他一看片名一看主演再一看导演或梗概,就知道能卖多少了。这个话我也是相信的。同时我也相信,今天只有一个观众的电影,若干年后可能会是电影史上的十佳或百佳,这是不乏先例的,这也是不能怪院线经理的。现在我们说大话是没有用的,该具体做点实事。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有一部宋佳演的《萧红》,据说也是属于一日游的,我看了也想说点什么的,后来《黄金时代》上映了,也成话题。如果能将这两部片子对照起来看,我想这应该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等于是高手切磋武功一样的,但我没有看到这样的切磋。

    于是我就在想另一个问题,叫好的电影有时为什么不叫座呢,有没有可能从自身找找原因呢,“叫好”自身有没有问题了呢?因为要怪观众和市场这是很容易的,审美趋势、文化素质的整体下滑,如果一说到这样的话题就可能会比较沉重了。但凭我看“叫好不叫座”电影十几年来的体会,也的确有一些“叫好”的电影还是有着先天不足的,比如说故事有漏洞,细节经不起推敲,节奏拖沓,人物对白太概念化,又太会说教等等,这些似乎慢慢就成了通病。其实看电影跟吃饭是一个道理,吃路边摊就讲个速战速决要的是那种朋友间吆三喝五的气氛,而一旦烛光晚餐了,那我要看看这个餐布是否铺得整洁、服务生是否彬彬有礼。而当一部电影被冠之以文艺片,那我是很想走出院线时仍念念不忘,就像怅望一个秋水伊人,抑或是地铁站突遇一个美女,你很想再遇到一次,但她只在电影院里等你。

    (孙昌建:诗人,杭州市作协副主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化热评 孙昌建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