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进科技创新纪事
步入新常态的之江两岸,处处涌动着创新热潮。
今年伊始,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有34项科技成果获奖,是近3年来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我省为主完成的有10项,参与完成的有24项,这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大瞩目成果。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创新投入产出更加匹配、产学研用结合更加紧密、科研评价机制更加科学、科技创新体制更加完善的新局面;努力推进企业在新产品领域的技术研发,加快产品、产业的新旧更替与“腾笼换鸟”,使新产业、新产品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的新增长点。
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
作为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浙江无论是区域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是知识产权综合实力都位居全国前列。
3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亮点纷呈。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为主完成的“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等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由我省参与完成的“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省保持了近几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多、质量高的势头。
在这批获奖成果中,超过半数是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完成的。我省龙头制药企业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教授团队合作,长期致力于研发糖尿病治疗重大药物——阿卡波糖片“卡博平”,在成千上万个菌株中筛选出高产菌种,实现了发酵和提炼中的“丰产丰收”。国产阿卡波糖制剂的成功上市并大规模临床应用,大幅降低了糖尿病治疗的用药成本,打破了国际制药巨头长期的技术和市场垄断。今年的获奖项目中,类似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在我省实现转化的共有13项,转化后在2013年共新增产值140亿元,创造利税24.6亿元。
科技创新不仅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在破解其他医学难题及环境保护、粮食生产等多个民生领域也都作出了贡献。浙江大学严建华教授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新型技术,可以把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污泥干化,转化为可用的燃料,然后通过高效清洁的方法焚烧处置。这项成果破解了如今多地面临的“污泥围城”困局,为“五水共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促转型,企业得实惠
这些耀眼的成绩,正是浙江对如何进入经济“新常态”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应对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高效集约发展道路,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引领的创新驱动。
2014年,我省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度重视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
错位布局、集聚发展的高新区日益成为我省创新的核心载体。通过把科技创新精确落实到产业上,高新区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望成为改变浙江产业格局的突破口。省科技厅负责人说,我省目前拥有5家国家级高新区和25家省级高新区,集聚了全省60%的重点企业研究院、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三分之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近6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无论发展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还是使传统装备制造业更加先进智能,重点企业研究院都扮演了关键角色。深入建设企业研究院,成为帮助企业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位于嘉兴的全球最大玻璃纤维制造商巨石集团,依托企业研究院的研发成果,大幅降低能耗、减少废气排放,每年节约成本近2亿元。排除了长期困扰玻纤行业的“拦路虎”,巨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把重点企业研究院建在企业、把青年科学家派驻到企业、把科技资源配置到企业——我省打出的这一套“组合拳”,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一些市县及时调整、更新发展模式,激励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在新常态的竞争中继续抢占先机。
桐庐县的医疗器械产业既有传统优势,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低端落后产能。通过引进人才、加强校企合作、自主研发技术,该县出现了多家研发力量过硬的大企业,市场竞争力跃居全国行业前列。
目前,省政府已累计向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企业资助8.5亿元,省科技厅安排重大技术攻关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0亿元以上,开发了一批“撒手锏”产品,不少企业站在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2014年,我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4%。
高校出大力,智慧竞涌流
疾驰在创新驱动的“高速路”上,我省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起了浙江发展的“智慧引擎”。
作为“领头羊”和主力军的浙江大学,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发展都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浙大历来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大户,科学家们迸发出的天才火花并不只是留在实验室里,而是密切地与市场、企业联系在一起。这些由大学和企业共同研发的成果,已经成为我国重点产业的核心技术。2014年,高超教授课题组发明的石墨烯材料相关专利30个,打包转给浙江碳谷上希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成为浙大专利技术吸引省外资金来浙注册成立公司、受让学校技术、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据了解,2014年浙大专利成果转化率达30%左右,本科毕业生创业率超过4%,均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临安青山湖科技城,在舟山海洋新区,在浙西山村的梯田,在各地“五水共治”等现场,人们都能看到从象牙塔里走出的科学家和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在一起,共同培育宝贵的创新成果。宁波大学材料专家聂秋华团队多年探索,研发出制作红外镜头不可或缺的硫系玻璃,打破了国外垄断,帮助省内外多家企业建起成熟的生产线,其成果在车载夜视仪、生命探测仪等制造领域广泛应用;省农科院等的大批专家走到田间地头,有的指导农民用微生物和太阳能把乡村的垃圾转化成肥料、播撒水生植物使村口的溪水变得清澈,有的当起了粮油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团队专家,为我省各地的土壤控肥、减肥……
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要素配置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步入2015年,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的路线愈来愈明晰,新常态下,创新正推动浙江经济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