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纪实

18.06.2015  10:33
      浙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有中国最活跃的经济细胞,也有着肥沃的道德土壤。
      这其中,活跃在全省近6000所中小学校里的师生更是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背着妈妈去教书的“磐安最美老师”陈斌强到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温州幼儿园老师胡小丽,从慈溪杭州湾职校最著名的“励志哥”脑瘫学生阮鑫款到坚持与丧失说话能力的母亲“对话”的湖州市德清县实验学校中队长徐煜岑……他们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唱响了一曲“最美师生”的动人乐章。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强调,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一代人的成长,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些年,我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永恒主题,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当成浙江教育的根本任务,千教万教教人真善美、明辨假丑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价值观教育进入课堂
      前不久,我省公布了首批13个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县(市、区)。在42项评估指标中,“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赫然在列,占到了25分。
      这些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国家德育课程早已经走进了浙江的中小学校。2012年,我省还组织专家编写了上述四门课程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德育课程的教学要求,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强调在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要求,组织编写了涉及中小学29门学科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对德育课程以外其他学科的德育要求提出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道道刚性规定激发学校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德育课堂的教学创新。枯燥的说教少了,有趣的活动多了,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做的多了……“生活化+活动化”的德育在校园推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与支持。
每年11月,杭州市拱墅区的中小学校都要举办“运河小公民节”,设定一个主题,中小学生全员参与,有组织“保护运河行动”的,有举办烹饪比赛的,还有走进社区照顾老人、宣传垃圾分类的……原中央教科所所长、著名德育专家朱小蔓看后感慨地说,“开发德育资源,整合方方面面力量关注学生成长,学校德育就不再是文化的孤岛。
      除国家课程外,我省还在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自然·社会》中突出浙江特色,着重培养乡土情怀,以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目标达成,凸显课程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夏宝龙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推进德育选修教材和地方教材建设”的指示精神,2012年,这套地方教材又增加了《好孩子》《小公民》《浙江人》《浙江潮》等“姊妹篇”。它们的特点就是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浙江人”“浙江事”生动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秋季,嘉善县600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收到了一本新课本——《善的教育》,这是全国首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校本教材。每学期安排12个课时,以此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孩子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做家乡“善文化”形象的代言人。教材中很多的善人善事取自于当地的真人真事,这让学生们体会到,善行并不遥远,行善就在身边。
      当然,再好的德育教材都比不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再好的德育浸润都比不上老师的潜移默化。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必须打造一支风清气正、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为此,省教育厅十分注重加强师范生、班主任的师德教育和教师养成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其中。
      2011年底,三位80后教师发现两名学生迟迟不来上课、四处寻找、最终在其家中发现母子三人煤气中毒并将他们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的感人事迹,传遍了衢州市的大街小巷。人们把她们称为“最美老师”,但当事人之一、衢江区第四小学教师姜文则淡淡地回应:“我们做的只是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换了学校其他老师,相信也会这么做。”这正是我省师德教育目标最朴实的表达。2014年,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四有”教师为总目标,以爱与责任为核心,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使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永怀仁爱之心。
      去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前,金华市金东区东孝小学六(1)中队的少先队员们收到了一封来自省委书记夏宝龙的回信,信中说:“你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了最美精神,传播了社会美德的正能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谁能说,在浙江无数个美德好少年、最美学生背后,没有姜文、陈霞、陈斌强、胡小丽、陈泾霞等一大批“最美教师”的身影?
做好文化育人大文章
      “我们的操场又大又美,有绿油油的小草,红艳艳的花儿,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到秋天,香枹树结了许多大大的果实,像灯笼一样挂着,可美了。”前不久,在参加由杭州市教育局主办的“美丽校园”征文比赛中,杭州天杭教育集团203班学生金玥这样描述自己的校园。
      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今,在我省各个乡镇、乡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不再仅仅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去年起,省教育厅连续两年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在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足做好“环境育人”这篇“美丽文章”。按照要求,我省各地各校纷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三大基石,结合学校特色精心布置教室、图书馆、学生(社团)中心、餐厅、学生公寓等,努力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如何,最终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平时的谈吐,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需要着眼长远,做精做细。”桐乡市将今年确定为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年,要求各校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网络文化、特色学校等领域有所建树。大半年过去了,该市不少学校的文化特色渐成雏形:凤鸣天女小学着力构建“和美”校园,给孩子们如画般的童年;现代实验学校尝试“以美育人”,通过追求精神文化的高远、课程文化的高格、环境文化的高雅,为学生书写一本立体的教科书……
      “美丽校园”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我省各地各校也都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等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在春节期间组织有书法特长的师生进社区写福字、送春联,有的在清明节组织师生扫墓、网上祭奠先烈,还有的利用端午节开展民俗巡讲进校园、民俗工艺品DIY活动……一项项活动都旨在充分挖掘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的文化意义,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位于宁波市镇海的骆驼中心学校每周都会举行“走进我的中国梦”活动,中低年段的学生以剪贴小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梦想,高年段的学生则通过编织中国结、演讲比赛等来表达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的“收获节”是该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一项体验活动,通过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亲近泥土、触摸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艰辛和责任,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节俭、敬业、友善的种子。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象山石浦中学早在半年前就精心准备,从校图书室众多藏书中整理出83种、106册与抗战有关的书籍布展,并精心准备了8个专题的抗战历史知识展板,全方位、多视角让师生真实了解抗战历史。绍兴市越城区抓住“校训”二字,通过挖掘校训背后的故事,涵养学生心灵,引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培新小学的校训“走好每一步”,寥寥数语,指引立身治世,道出学问之理和为人之要;阳明小学的校训是“致良知,做圣贤”,既是对绍兴王阳明丰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探索。
      如果说活动是校园的活力之源,那么制度便是使其形成长效化的关键因素。随着不久前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推进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各校加快了依法治校的步伐,迅速启动学校章程编写工作,并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班级民主管理、教师工作考核等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正是依托环境、活动、制度这“三维”,我省在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的大潮中精心书写“育人”文章,寓教于“”,寓教于“”,寓教于“”,使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构建社会化德育体系
      “那一年,校园、教室、操场、毕业合影,身畔总有老师相伴的身影;这一年,坐上列车,踏上寻访之路,与恩师重逢,互道心绪……”去年教师节前夕,由本报组织发起的“师生,世上最美的缘”寻访征集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不少省外高校的学子也因此专程回乡寻访最难忘的恩师,由此演绎出师生间一个个平凡却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样的德育无疑是真实且美丽的。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通过开展“讲述校园故事”“最美师生评选”等活动,向全省中小学生讲述一则则动人的德育故事,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变得可感可触。
      今年5月,台州首个“德育共同体”成立,临海市学海中学、椒江五中、黄岩澄江中学三所学校式签约,缔结为“海星+”德育共同体学校。“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临海市学海中学校长童永圣说,一直以来,学校之间的交流都是以教学为主,但以德育为核心的交流平台,在台州基本还是空白。临海、椒江、黄岩三所异地中学之所以联合成立“德育共同体”,目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加强交流互访,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与经验共享。
      当然,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仅仅靠学校教育还不够,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为了破除德育“5+2=0”的困局,我省各地提倡家校紧密联合,借助家委会和家长学校两个平台,努力构建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目前,全省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城市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都已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各类家长学校超过 1.4万所。不少学校利用这两个平台组织家长论坛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教师家访、晒家风、珍惜生命主题教育等活动,促进先进、文明、健康的家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像温州市教育局集合了一批师德楷模、优秀班主任、德育名师,组建了“新雨”家庭教育公益讲师团到学校巡回演讲,把学校的德育延伸到家庭。该团仅去年就开展了101场讲座,场场爆满,深受学校和家长欢迎。
      其实,在浙江大地上,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一直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今年3月,由全国道德模范、“当代活雷锋”孙茂芳授权的“孙茂芳道德教育学校”在象山县揭牌,这是全国首家道德教育学校。孙茂芳原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2000年退休后,他先后走了22个省,慰问了120多个困难户,被称为“当代活雷锋”。“一方面,学校位于象山民俗文化村,将民俗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知识;另一方面,在道德模范的故乡开展道德教育,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来。”该校负责人表示。
      在教育系统内外的努力下,一个社会化的大德育体系逐渐成形。与此同时,在省司法厅的支持下,2400余个综合性、常设性、功能齐全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全省各地生根发芽,一大批在政法部门有一定法治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业务骨干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向师生传授法治理念;在与省质量监督局的联合下,学生通过参观、学习、体验,认识质量、诚信、公平竞争的重要;在省文明办、团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等部门的帮助下,学生们在青少年课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里体验各类活动,使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王光庆,浙江工商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身患重病依然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孔胜东,杭州公交三分公司28路司机,坚持26年义务修车;何毓哲,原系新昌县城关中学七(10)班中队长,因患丘脑星形细胞胶质瘤,经医治无效死亡,无偿捐献二个肾、一个肝,成为新昌县器官捐献第一人……”杭州市长征中学高二学生小潘说,每月一期的浙江好人榜,读来总让她心下感动,“看他们的事迹觉得很温暖,我也因此学会了感恩他人,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