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我国已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
国家卫生计生委9日通报,我国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据通报,这例患者为34岁男性,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
据悉,患者于1月28日在委内瑞拉出现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曾在当地医院接受门诊治疗,后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出发,途经我国香港特区、广东省深圳市,于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9日,国家卫计委组织的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标本复核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目前,患者仍在赣县人民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病情已明显好转。
广东已部署严防寨卡病毒
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指导江西、广东等省份卫生计生委按照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严防疫情传播扩散。
广东省卫计委也表示,已组织专家研判,专家认为,我省近期气温较低,尚未进入伊蚊活跃期,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但广东省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应高度关注。
省卫计委积极部署寨卡病毒病防范工作。做好检测技术、防蚊灭蚊和临床救治的准备工作,严防疫情输入和传播扩散。加强疫情监测,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此外,还将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商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信息通报。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除蚊媒孳生地。
专家提示,公众如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和地区旅行,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旅行史。
何为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自2015年5月确诊第一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后,“寨卡”在巴西迅速蔓延。
感染该病后,往往出现轻度发热、头痛、疲乏、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手掌和足底红肿,口唇干裂,舌红如草莓等症状。蚊埃及伊蚊为其主要传播媒介。
根据监测,我国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该病的传染方式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目前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小头症被列入“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
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感染该病毒后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呼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减少受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影响的国家面临的威胁,降低寨卡病毒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另外,世卫组织在一份声明中呼吁,各国游客考虑推迟旅游计划,如果要前往疫情爆发的地区,可以先征求医生意见,并采取个人预防措施,包括穿长袖衣裤,并使用驱蚊剂。该组织重申,暂时不需要采取旅游及贸易限制。
世卫组织上一次宣布此类紧急情况是在2014年8月,将埃博拉疫情宣布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来源:南方新闻网、央广网 作者: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