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富矿成矿地质作用研究取得硕果

11.12.2014  17:29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资源所日前组织专家召开了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我国北方沉积变质型、岩浆型铁矿富矿成矿地质作用研究”课题成果验收评审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各课题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课题成果已经部分运用于研究区找矿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意通过验收评审。

  各课题负责人认真汇报了课题执行三年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对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通过含矿建造对比及年代学研究,项目组厘定了我国北方沉积变质型含铁建造的年代为新太古代末和古元古代,其成因为早期贫铁矿经后期变质热液和大气水的混合热液叠加改造而成;通过GIS平台多元信息综合分析,初步恢复了鞍本地区太古宙古沉积盆地形态和构造样式,圈定了隐伏含铁岩系分布范围,并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典型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控矿条件与找矿标志,建立了典型矿床找矿模型;厘定了庙式富铁矿的成矿时代为1.7Ga,认为本区岩浆型铁矿成岩与成矿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脉状富矿主要由岩浆期后热液形成,其形成与暗色斜长岩蚀变过程中铁的活化、迁移、沉淀有关;通过对鞍山式铁矿中硅、铁、氧、硫和碳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提出Algoma型和Superior型BIF都是在极端还原条件下由海底喷气作用形成的,二者属于同一成矿系统,空间上密切共生;提出了“北方钒钛磁铁矿——河北承德野外基地”和“司家营铁矿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方案,并开展了初步建设工作;筛选出多处找矿靶区,并进行了验证,找矿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