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雕塑来匹配杭州?

05.06.2015  14:12

  西湖边雕塑星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花港观鱼公园内那处“林徽因意象”青铜纪念碑:将才女的全身剪影像和她的两段文字透雕于青铜“诗笺”中,好似一章凝固的音乐,又如一幅空灵的诗篇,堪称西湖边的神来一笔。
  许多人看到这处雕塑,都想起徐志摩的那首《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于静默间,不动声色地教人遐思与回味。这是“林徽因意象”给我们带来的内心共鸣。这一公共审美体验,基于普罗大众对“林徽因”这一文化符号的群体认知:优雅、卓然、美丽——说的不就是我们杭州吗?
  最近,杭州要在“城市雕塑”这篇文章上,整点大动静——杭州市雕塑管理办公室编织了《杭州市城市雕塑专项规划》,正在杭州市规划局网站以及钱江新城公示。
  规划对杭州的城市雕塑题材进行了详细梳理,以城市地域“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不同功能特色格局,总结了21个最具杭州文化特色和韵味的主题作为雕塑母体,为艺术家们的雕塑创作提供设计方向。
  规划透露的“大动静”,用一句话简单地说:杭州要打造两个雕塑公园,分别位于西溪湿地的城西休闲公园和钱江新城的市民公园。
  我们理当为杭州的这种做法叫好。
  小到吉祥物和街头艺术,大到城市雕塑等景观地标,公共艺术与一个城市的形象息息相关。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名片,理应以城市文化为出发点,与城市的历史典籍和特质文化相融合,让人备感城市文化底蕴。此外,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出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承载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
  
   世博会浙江馆总设计师为我们解读
  到底是什么样的雕塑才能匹配杭州?
  在微信里和朋友们谈起此事,收集各路七嘴八舌,最终梳理出以下问题:
  一、雕塑对一个城市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二、当年西湖边的美人凤,非议几乎是一边倒,失败在哪里?
  三、武林广场上的八少女雕像,却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好在哪里?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我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向著名雕塑艺术家、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深入请教。
  作为杭州人,也许你未曾去上海欣赏世博会浙江馆,但你一定走过杭州南宋御街,而这两处,都是杨教授的设计作品;最近在网络上爆红的美院2015毕业大展“山水相望”,同样出自他的手笔。
  
   问题一
  杭州城市雕塑的意义何在?
  符合杭州的城市气质:优雅、深刻、精致、灵动
  创作城市雕塑,从美学上要匹配城市的性格,相当于给城市“量体裁衣”,首先必须得准确把握城市的气质精魂所在。比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多元开放,浓郁的古都气质;比如上海,国际大都市气质,而杭州长时间形成的美学品位和城市气质,则是集中了优雅、深刻、精致、灵动,这种对比一下子就出来了。
  杭州不能像上海盖那么多高楼大厦,也不能像北京那样闹哄哄的,涌进特别多人;那些张扬的、叱咤风云的、雄壮的风格,如果融合得不恰当,在杭州就不入调了。做公共雕塑前,要掂量掂量城市的体量、尺寸和品位,你看杭州的道路是曲折的,山也不高,湖也不大,但是不意味着,优雅就一定得是小桥流水,就一定得是小格局、小视野,杭州的雕塑不走物理的尺度,可以走精神的深度。
  一个好的雕塑,必须“走心”,深入人心的,比如曾经创作的“四世同堂”,就是抓住老百姓的集体情感和回忆,抓住那些和城市街区的历史、精神相关的,会引发共鸣的元素。
  杭州有着典雅式的时尚、中国式的优雅,也有包容开放的国际化。好的雕塑艺术,公共性,一个城市居住者,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去向,深刻性,这个城市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取向。
  
   问题二
  “美人凤”也很优雅、美丽、朝气蓬勃,为何失败?
  美到极致,很难具体化
  “美人凤”的问题在于,第一是造型有问题,西子啊美人啊,有些美到极致的形象是很难具体化的,每个人脑子里的西施都是不一样,如果只是少部分人的认识,那就糟了。你看“美人凤”,瘦瘦的,造型像一个虾,飞翔,身上甚至还有肌肉线条——西子在你心里会是这样的形象吗?
  第二是尺度,西湖就这么点大,这个美人凤又挨在你跟前,在人群的视线的前面,挡住了西湖,尺度太大。
  那个时代到处都是要飞翔的意识,可西子是飞翔的形象吗?就是要飞翔,也得轻盈。美人凤飞得不空灵,无法引起共鸣。
  这个事件说明这个雕塑触及了大家的底线。这个东西如果放到一个小镇上,问题不大,关键在大家都很关注的西湖边,和西湖环境极不相容。主题,尺度,公共认识,和环境的关系,对比之下,很多问题凸显出来,都成了缺点。
  雕塑要符合城市整体的美学气息:视觉上的,精神上的,以及传统的审美趋向。
   
  问题三
  武林“八少女”为何受热捧?
  承载了公共生活记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关于艺术留给人们的记忆,这是非常积极的一个案例。规划局的项主任曾就恢复“八少女”雕像一事打电话给我,我给了几条意见:第一,恢复是可以的,但是要升级,这个作品是八十年代的,放在今天一定是滞后了,作者本人也一定有想要提升的欲望,因为这个作品从艺术水准上来说,还是一般的;但她给人们带来的记忆和快乐,那又是另一回事。第二材料上要做真材料,当时没钱嘛,用的是混凝土,现在可以用金属或者花岗岩。
  “八少女”在艺术上,“”差一些,够不上95分,但很好地完成了公共性方面的得分项:集体审美记忆、生活记忆等等。但是如果你把“八少女”放到西湖边,显然又不合适了,武林广场的环境,从体量上看就和“八少女”融合得很好。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城市雕塑不是架上艺术,不是艺术家自我把玩、自我表达的东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要尊崇公共性原则,它必须承担起城市公共价值。
  因此,城市雕塑的创作队伍也需要提升。城雕有一个市场推动关系,是一个公共行为,作为城市精神文化财富,应该有高水准的队伍来介入。
  
   一个成功的城市雕塑样本
  从省委书记到钉子户都喜欢
  杨奇瑞教授最近做的成功案例在南昌,叫做“金塔传奇”,他介绍说,这是一个和城市百姓、和古老街区、和生活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艺术作品。
  当地改造历史街区,走进去一看,有个古庙,一个千年古塔绳金塔,一个古戏台,很冷落没有什么人。我说这里应该搞个跨媒体秀来盘活。
  之后我用裸眼3D的方法,把千年传说重新演绎了。出来后,每天晚上几千人去看,人们白天游玩,晚上就等着看这个秀,放两场,一场20分钟。
  按说这个故事,南昌人都知道呀,怎么还观者如云?因为这个作品不是普通的描绘,而是以现代的视觉效果,把它演绎得非常好看。
  政府很喜欢,因为没有人力成本,就吸引了大量的客流。
  这个秀,南昌人每个人都至少看过一遍,达到了宣传南昌文化的特点,达到了盘活老街区的目的。
  紧挨着这个跨媒体秀的,是一个雕塑装置“乔迁大吉”。
  最终呈现的作品是可以互动的:搬家公司的汽车,车上堆满了老东西,这户人家就坐在边上看搬家公司干活,老人很欣慰,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了,还有会叫会动的小狗小猫,游客可以爬到汽车上去拍照,非常好玩,任何时候,这个雕塑装置周边都围满了人,上到省委书记下到钉子户,都喜欢。
  因为它浓缩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市化变迁的过程,用艺术来记录重大事件,这是深入人心的,谁看了谁感动。人和物之间产生了共鸣和互动,这就是城雕的公共力量,直指人心。
  
   杭州要做的城市雕塑要有独立价值
  不仅要“童叟无欺” 还只能放在杭州
  回到杭州的城市雕塑,杨奇瑞说,有些城市雕塑看一眼就是个符号,就像个屏保,没人看得懂;杭州要做的城市雕塑,要让爷爷、爸爸、孙子都看得懂,各得所需,也应该有独立价值,它只能放在杭州,无法移植到其他城市。
  “我们不能只做一些赏心悦目的、好看的、流行的雕塑,我们要做一些传家宝式的雕塑,有历史有传承,你就不会丢了它。
  日本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有个观点,和杨教授的理念很像:建筑应该生长在环境中,人和它产生对话,产生互动,这才是“”的建筑。
  雕塑也一样,一定要“走心”,走城市的心,走大众的心,走历史的心。
  这有点像好莱坞大片,它讲的是老故事,不复杂,但还是可以让全家老少目不转睛地花钱来看——艺术的载体虽然多种多样,在这一点上,其实雕塑和建筑、电影是共通的。
  我们必须承认,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决定其首先要符合公众审美标准,而非艺术家的审美意趣。作为公共艺术,应与公众文化审美理念相统一。
  虽然艺术作品的美丑通常不会有完全统一的认知,但还是有一定的“公约数”,公众认为不美的,艺术家解释再多,也是苍白无力的。
  也就是说,公共艺术的舞台既不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艺术殿堂,也不是“往来无白丁”的象牙之塔,而是普罗大众置身其中的街道、广场、公园等,这些地方首先是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间而非为艺术预留的展览空间。雕塑家在追求个性化创作的同时,理应考虑社会公众的文化审美,以更形象、直观、美观的姿态将城市文化传达出来,既符合公众的认知水平,也让百姓喜闻乐见。
  期待有一天,杭州也能拿出像哥本哈根小美人鱼、布鲁塞尔尿童于连这样的公共雕塑。
  
   世界知名城市雕塑
  布鲁塞尔小尿童于连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附近的“埃杜弗”街口,有一座引人注目的“撒尿小童”(Manneken Pis)铜雕像。这个小孩蓬松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笑眯眯地站在一个约2米高的大理石雕花台座上,旁若无人地在撒尿。这是被比利时人民称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市民”的小于连。
  
   哥本哈根小美人鱼
  小美人鱼铜像,为哥本哈根的标志性雕像,取材于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的故事,雕像完成于1913年,出自丹麦雕塑家埃里克森之手。小美人鱼铜像是一座世界闻名的铜像,她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公园。
  
   西雅图瑞秋猪
  瑞秋猪诞生于1986年8月17日,是美国雕塑家乔治亚•盖博根据1985年Island县展览会的冠军猪瑞秋制作的铸铜雕塑。这个作品一经诞生即成为最受西雅图市民欢迎的公共艺术品之一,并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传统。每年以瑞秋猪的生日为契机,城市都会举行各种庆典活动,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文化节日。
  
   纽约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于1886年10月28日矗立在美国纽约市海港内的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被誉为美国的象征。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加坡鱼尾狮
  鱼尾狮像坐落于市内新加坡河畔,是新加坡的标志和象征。该塑像高8.6米,重70吨,狮子口中喷出一股清水,它是由雕刻家林浪新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在1972年5月完成的作品。在鱼尾狮像背面的一小块场地有四块石碑,碑文讲述了鱼尾狮象征新加坡的故事。狮身由混凝土制作,表面覆盖上陶瓷鳞片,而眼睛则是红色的小茶杯。夜晚,眺望鱼尾狮公园外海,船影朦胧,千万盏灯火闪闪烁烁,一派海国风光。
  
   芝加哥千禧公园云门
  云门雕塑的主体造型类似于一个椭圆,设计者Anish Kapoor称之为“通往芝加哥的大门,映射出一个诗意的城市。
  
   联合国总部的打结手枪
  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有一个近乎黑色的青铜雕塑,那是一把手枪,但是枪管被卷成“8”字形,打上一个结,名曰“打结的手枪”。这是卢森堡在1988年赠给联合国的,这一雕塑的含义很明白,那就是制止战争,倡导和平。
  
   里约热内卢基督巨像
  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科尔科瓦杜山顶,一尊30米高的基督耶稣大型石雕像耸立在那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耶稣雕像。(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