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网上说“呵呵”时 我们在说些什么?
刚刚颁出的2015年菠萝语言学奖,给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汪奎,以表彰他在硕士毕业论文中探讨了“呵呵”一词的网络功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微信等手段与人交流。随着网络会话的高度普及,“呵呵”一词也曾被网友们用来表示微笑。然而很快,“呵呵”的含义急转直下,仿佛一夜间变成了“最伤人词汇”,被用来嘲讽,被用来骂人。汪奎以学者的严谨态度研究了这个词的网络功能。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它又是凭什么能获得菠萝科学奖呢?当我们在网上说“呵呵”时,我们在说些什么?这篇解读将会揭晓答案。
当我们用“呵呵”来表示呵呵
网络会话环境与传统的面对面会话或书面会话有着很大的不同。
与面对面会话相比,网络会话中副语言(即交际中除话语之外的诸如笑声、表情、手势等现象)严重缺失。由于网络交际常常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交际参与者无法看到对方,无法根据表情、语调判断弦外之音,我们甚至不能像书面会话那样,通过大量的完整的语句来推测说话人的意图。
在传统的面对面的会话中,人们可以通过笑声、表情、眼神等传递信息,不需要用“呵呵”、“哈哈”等词汇来表达自己正在笑,同时人们也会一眼看出来对方的笑是真是假,是真的开心,还是尴尬,还是敷衍。而在网络会话中,人们无法获取“言外之意”,而会话语句本身简短且碎片化,故而人们很难判断对方的情绪。是开玩笑,还是生气?是询问,还是质问?因为错判情绪或意图而导致的误会俯拾皆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开始尝试将副语言融入网络会话中。常见的方案有:使用表情符号或颜文字;将神态动作用文字表述出来,如“括弧笑”、“扶额”;用“呵呵”、“唉”等词来表现笑或者叹气等行为。
在“呵呵”刚刚进入网络会话的环境中的时候和“哈哈”、“嘿嘿”、“吼吼”大同小异,用于模拟人们的笑声,用于填补副语言的空缺,用于传递高兴或友好。有了“呵呵”的会话,语句不再干瘪,说话人不用担心寥寥数语无法传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对方在看到“呵呵”时也就能明确地了解这种情感。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会这么用“呵呵”。
那么为什么是“呵呵”而不是其他的笑声呢?这似乎是一种偶然,但这种偶然中又多少包含着一些必然。首先,“呵呵”是最常见的笑声之一,网络中有的人会用“嘎嘎”、“咔咔”、“呼呼”等词来模仿笑声,但事实上这些并不是最常见的模仿笑声的词。在传统的会话环境中,“呵呵”、“哈哈”显然更为古老,应用更为广泛。其次,在模仿笑声时,人们更容易倾向于认为纵声大笑发出的声音应该像“哈哈”一样;“吼吼”的笑声不大,但似乎有点卖萌扮蠢的倾向;而各种各样复杂的笑法,包括苦笑、奸笑、微笑等等,幅度不大,要么没有笑声,要么笑声轻微,所以在需要拟声时,不那么夸张的“呵呵”就会显得更合适一些。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面神庇佑牧龙居士(汉语语言学硕士生)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