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 盘点浙江那些姹紫嫣红的声与腔
谈到戏剧,业界有说:“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足见浙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浙江戏剧,于戏里戏外,都有着别样的姹紫嫣红。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推出的《美丽浙江》系列明信片中,就有一套是以“戏曲浙江”为主题的。
虽然不是发展历史最久的,但越剧依然是浙江戏曲最知名的代表。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并流传于世界。它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剧种特色,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浙江的越剧团频繁走出国门、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去交流演出……每一次都获得了赞誉和掌声。
早在两宋时期,浙江就成为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在都城临安,宋杂剧的演出空前繁荣,在温州一带也诞生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较成熟完整的戏剧形式——南戏,又称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南戏融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元代,戏曲繁盛发达。在“四大南戏”中,就有杭州的《拜月亭》,淳安的《杀狗记》……高明的一部《琵琶记》更是标志着南戏创新的高峰,被后世誉为“曲祖”。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很少有一出剧是从昆曲的经典剧目,再成为京剧的传统剧目的,洪昇的《长生殿》却做到了。这部历时十年多、几易其稿的剧本,以广阔的社会和政治为背景,表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部剧本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人物刻画真实、丰满。
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余姚腔也源出浙江。明末清初,浙江戏曲出现了高腔、乱弹、调腔、滩簧等多个戏曲声腔,并逐渐形成婺剧、绍剧、瓯剧、和剧,以及湖剧、姚剧、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剧种,更有苍南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多种由艺人来操纵玩偶动作共同完成的戏曲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多元,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传统剧种开始式微。然而,作为现实与未来的源头,戏曲对传承浙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新中抢救显得迫在眉睫。今天的浙江,已经开始建立健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体系,让地方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同时,也加大了对重点戏曲院点的投入保障,扶持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剧团,培育戏曲演出市场和年轻消费群体,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
南戏遗响,越地长歌,乱弹绕梁,木偶情缘,皮影戏说……我们期待,每一个传统戏剧的重要剧目、表演特色、艺术风格,以及所承载的真善美,都可以既有白纸黑字的留存,又可以有人娓娓唱、众人倾心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