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剧业:探索复兴 走出不景气

28.11.2016  10:06

  意大利是欧洲歌剧的诞生地。17世纪以来,歌剧业不断发展,对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大利目前约有800家规模各异的歌剧院,伴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不景气,政府拨款减少,歌剧业在艺术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问题凸现,歌剧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

  意大利歌剧院在传统上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生存和发展。2015年,意大利文化部对歌剧院的拨款减少到1.83亿欧元,而且改变了拨款办法和标准。之前,60%的拨款用于人员开支。政府为了促进剧院提高创收能力,经费的50%根据上半年演出场次发放,25%用于推动剧院寻找赞助商,另25%用于提高演出质量,由文化部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定后再发放。私人赞助商要想在剧院董事会里保留席位,就必须拿出相当于国家财政拨款5%的赞助额。歌剧院负责人的压力增大,必须从政府资金的保管者、使用者向歌剧院经理人的角色转换。

  政府整体拨款下降后,大中城市的歌剧院尚可以找企业合作,小地方歌剧院受财政削减的冲击更大,也难找赞助。经营状况较好的有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和都灵皇家歌剧院等,他们的经验对业界不无借鉴。

  重视当代作品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注重现代作品的创编和演艺科技的提升,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市场营销。剧院率先把座位背后显示屏的字幕翻译成多种语言,方便了不懂意大利语的观众。2015年米兰世博会时举行了当代歌剧《CO2》首演,这部剧反映的是气候变化和人类对地球应有的责任,巧妙地契合了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能源”,演出过程中场景和视频切换较快,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获得一致好评。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利用地处旅游城市的优势,开发适合游客的项目,增加收入。他们将传统的演出季扩展到全年,周末每天演三场,都是知名度高、相对通俗的意大利歌剧如《茶花女》《托斯卡》等。同时更新剧院网站,方便游客临时性购票。2014年售出的14.5万张演出票中,10万张是外国游客购买的。2015年全年演出200多场,比2009年增加了近90场,对于这家财政预算500万欧元的歌剧院来说,已是不小的收获。尽管业界和资深歌剧爱好者对旅游演出的水平持有不同看法,但是凤凰歌剧院管理层认为,应当转变传统观念,搞活歌剧演出业务。

  加强与企业界合作

  都灵皇家歌剧院所在地都灵是意大利的重要工业城市,曾是菲亚特汽车公司总部。120多年前,著名歌剧《波西米亚人》就在都灵首演,至今它还是世界上票房最有保证的歌剧,但是一直以来该地汽车的品牌远大于文化的。2007年上任的音乐总监诺塞达发现,剧院乐队和合唱队潜力很大,但是缺少动力。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开始的做法是制作录音、发行DVD、联系海外巡演。

  诺塞达发现剧院缺少赞助和慈善收入,受到英国和美国模式的启发,决定说服歌剧院高层去找企业或私人谈赞助,尽管那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去年底歌剧院的北美巡演就由一家食品企业赞助,今年10月新版歌剧《波西米亚人》的赞助商里,包括最大的银行联合圣保罗银行、某航空航天集团等四家企业。

  再如,2014—2015年演出季推出的亨德尔歌剧《朱利奥·恺撒》是巴洛克时代的作品,在意大利并不流行,但是法国著名导演佩利执导的这部剧,强化了舞台视觉层面的现代感,让年代久远的歌剧贴近当代观众,吸引了普拉达和法伊这样的知名企业赞助。该歌剧院15%的收入来自企业赞助和慈善,使剧院有能力策划更多的海外巡演。明年他们将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要在世界范围内打响知名度。

  着力培养歌剧接班人

  意大利歌剧几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意大利演员在演出歌剧方面已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而且后继乏人。虽然前些年出现过帕瓦罗蒂、波切利这样的世界级著名歌唱家,但是一些优秀的意大利歌唱家并不广为人知,不少年轻演员依然满足于拥有天生的好嗓音,缺乏全面的表演能力,也不愿意去学习提高。罗马歌剧院认识到了培养年轻演员的紧迫性,一年前开办了年轻艺术家培养项目,288名年轻演员报名参加。该项目的宗旨是推广意大利歌剧,同时展示意大利人仍然具有歌剧创新能力。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都灵皇家歌剧院在美国巡演时,《纽约时报》著名音乐评论家安东尼·托马西尼观看了他们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后,称赞其演出是“近年来纽约演出市场的歌剧亮点之一”。巡演提高了都灵皇家歌剧院在北美的影响力。

  中国歌剧市场是意大利歌剧业关注的重点。业界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水平有目共睹。单从歌剧方面来看,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关注度最高的国家,这些年中国的剧院数目不断增长就是证明。

  都灵皇家歌剧院与中国国家大剧院展开了合作。2014年,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2015年9月上旬,双方联合制作了圣·桑歌剧《参孙与达丽拉》在北京上演,中旬,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骆驼祥子》赴意大利都灵、热那亚和佛罗伦萨演出,中国故事和中国原创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歌剧热,成为意大利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