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0岁女孩写的游记拍的照片 惊艳朋友圈
你的十岁是什么样子的?世界在十岁的你眼中又是什么样子?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组特别惊艳的照片。
以上照片就是杭州一位十岁小姑娘的作品。
——采荷二小四年级的步璠
世界在她的眼中,比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更要真实。因为步璠的爸爸步恩撒,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老爸”。他带着小姑娘行走天涯。
3岁,第一次出远门,踏上云贵高原,穿上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衣裙,在镜头里翩然似小彩蝶;
4岁时第一次看海;
5岁去了马尔代夫,坐水上飞机,第一次睡在大海中央;
6岁去了所谓的危险地带,伊朗;
7岁时,父女第一次没有妈妈的陪伴,开始旅行。
8岁时去埃及看了木乃伊;
9岁时登上4000多米的高原;
10岁时一起去神奇的印度。
……
7年来,已经走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了。
最近一次是在过年,一家人去了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小姑娘回来写了游记,还有比文字更为生动的照片,让人眼前一亮。
女儿说
我眼里的冰雪世界
因为生活在杭州,在我眼里的冰雪世界很小。自从寒假去了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才知道真正的冰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来到贝加尔湖,我发现自己是只“井底之蛙”,原来整个世界都可以是白色的。
冬天的贝加尔湖已经没有湖水,整个湖面被冻结了,透明的冰面上铺着白雪,风一吹,干干的雪粒随风起舞,让我真想来个冰上芭蕾。
湖边的山上结了厚厚的冰柱,冰柱好像被雕刻一般,整整齐齐,高矮有序,造型如同一根根锥子,透明的冰柱透过阳光,晶莹剔透的。
在贝加尔湖看冰,不能错过的是“气泡冰”和“蓝冰”。“气泡冰”顾名思义就是冰层下面有着密密麻麻的气泡,在结冰的时候,那些气泡一起冰冻了,我趴在结冰的湖面上,这时已经感觉不到零下25度的冷,贴着冰面看着那一大片气泡,好神奇的世界哦!
“蓝冰”在世界上能看到的地方很少,贝加尔湖是其中之一,当我看到满眼都是一堆堆蓝色的冰块时,我吃惊的张大了嘴,搓搓眼,都感觉是不是眼睛出了问题,为什么冰块是蓝色的呢?世界是多么千奇百怪,我的知识是多么贫乏,可以探求知识的大自然是多么辽阔……
回到杭州,我满脑子回忆的还是那一片透明的冰雪世界,继续在网络上查询我心里的疑问。气泡冰是怎么形成的?原来它是湖中水藻释放出的甲烷气体,这些气体形成的空腔被保留冰封起来,使凝冻的空气呈现出美妙绝伦的各式气泡。但关于蓝冰的形成,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我一定还会继续去寻求答案。
爸爸说去到了那个冰天雪地的贝加尔湖,坐在零下30度的冰面,看太阳慢慢落去。
阳光透过纯净的冰块,散发着奇妙的颜色,在贝加尔湖停留的每个傍晚,我们都会去湖边看日落,看阳光洒满湖面的冰层,看阳光从暖暖的黄色变成红色,粉色......
透过睫毛上凝结的冰霜,看世界的美妙。
在贝加尔湖的日常就是,我拍她,她拍湖。
当天的气温显示周边的一个城市零下29度。湖面上应该是低于零下30度了。
也是我们整个行程中最冷的一天了。下车10分钟不到,手指和脚趾就冻的麻木了。
步璠流着鼻涕趴在冰面上找各种形态的气泡冰拍摄,全靠对摄影的热爱支撑了,哈哈!
一路景色虽然比较单一,但像我们这样没见过冰天雪地的南边人来说,已经够小小的激动一把了。女儿更是看到小洞就钻,然后在里面臭屁地自拍。
冬日,不远万里,来到这贝加尔湖,就因为那蓝色的冰块,没有期望有多么的震撼,只为了心中一个小小的念想。
从伊尔库茨克出发利斯特维扬卡小镇,一天打来回,因为路途不远,大概一小时的车程,去那边主要就是为了体验下狗拉雪橇了。
旅行的意义就是:我喝啤酒她喝热巧,而最爱我们的她笑着给我们拍照。
午后的阳光刚好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洒在你脸上,美得不像话。
冷不冷?
冷当然是会有些冷,但也还好,除贝加尔湖以外的地方,我基本都是一条软壳裤、羽绒服一件就能ok。主要保暖区域是手,脚和脸。身上一般不会感觉冷。暖宝宝在冷的地方完全没用,老婆和女儿都用了,但在湖面上冷的时候暖宝宝和冰块一样,回到车上或室内烫得要死。
有风的时候还是会很冷的,特别吹到裸露的皮肤上和刀割一样,痛得很。
语言?
那边确实大多数人只会俄文,但遇到年轻人还是会说几句。那基本也就够了,问个路啥的能行就ok。还有就是有网络就行,手机的翻译软件还是能解决些问题的。酒店的前台一般都会英文,还有少数能说几句中文。
还有不少餐厅会有中文菜单。
钱?
感觉还是国内换好了去方便,那边的ATM机用起来总不是那么方便,我们去银行换了一次,汇率没有国内换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