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记忆 吹进糖里 情定杭州河坊街的北方吹糖人鲁立清
不到一分钟时间,鲁立清就吹出了一只昂首挺胸的“公鸡”。 周洲 摄
在杭州,有这样一位民间艺人:吹着糖,从北方一直走到江南,甚至还走到国外,最后把杭州作为沉淀技艺的地方。早在1995年,他就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7年,出访文莱,给苏丹国王现场表演;1999年参加首届香港花灯庙会。如今,他把传承民间艺术视为事业的全部。他就是杭州的民间艺人鲁立清。
情定美丽杭城
吹糖人,曾经是北方人过年过节时的一道独特风景。一块方糖,加热成糊后,反复拿捏、徐徐运气,一群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就出现在眼前。在杭州的河坊街,如果你碰巧撞见一位老艺人,穿着灰大褂,挑着木箱子,带着剔透玲珑的糖人走街串巷。那人,一定是“糖人鲁”。
鲁立清初识吹糖,还得从河北老家邻居的彩电说起。1981年春节,电视上正播着“河北民间技艺大奖赛”,一位老先生像变戏法似的,把一块糖吹成一只大公鸡,18岁的鲁立清顿时“一眼定情”,萌发学吹糖的念想。
几经辗转,鲁立清终于打听到糖人师傅住址,几番登门后,终于打动70多岁的老先生——西泊庄糖人艺术的第三代传人杨宝坤,向他拜师学艺。
谈起情定杭州,鲁立清直呼“缘份”。1999年,鲁立清跟随河北当地文化团,来杭州宋城参加例行表演,独特的吹糖技艺吸引大批观众驻足。就这样,鲁立清吹着糖留在了杭州。2004年,河坊街开街,鲁立清当选为河坊街民间艺人协会会长。此后,“糖人鲁”再也没有离开过杭州。
几十年过去,如今的吹糖技艺,电磁炉取代烟熏缭绕的木炭,工具箱改了又改,但鲁立清对吹糖的那份执着和热爱依旧如初。“原料只能是麦芽糖,不能掺杂,否则吹出来的糖人就不够红透、光亮。”老手艺人,仍有着一份倔强的坚持。
融入民俗文化
关于这项手艺魅力何在的问题,鲁立清至今都说不清道不明,只拿“有趣”两字简单回答。
也许只有亲眼看到吹糖的过程,才能领略其中的魅力:在滚烫的糖浆里,鲁立清用手揪出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在圆球上压一个深坑。随后,收紧坑的外口,迅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
此刻,糖棒就犹如一支细管。趁着糖块还没冷却变硬,用细管不停吹气,在鼓起的糖人身上捏出腿、脖子和脑袋,一只体态丰满的大公鸡呼之欲出。之后,拿红色和绿色的颜料一点,这只大公鸡就“活”了。整个制作过程,不到50秒。
鲁立清拿起竹签,把公鸡扎在展示台上。望着这只神气十足的大公鸡,鲁立清出了神:“一开始,师傅只是让我捏糖,培养对糖的感觉。”初学时,85℃的糖浆把鲁立清的手烫出满满的水泡,每次回家,父母都很心疼。然而,只有掌握糖块的柔软度,才能随心所欲地吹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周洲 记者 毛珺 通讯员 徐小红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