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志愿者撑起一座文化馆 良渚“大屋顶”怎么做到的
这个夏天,在良渚文化村村民、杭州艺术家“志愿者”李杭育,在远离市中心16公里的良渚社区文中心——“大屋顶”举办了个人画展《生命史》。
也是在今年,高晓松选择把自己的“晓书馆”安放在此,成为轰动一时的全城文化新闻。
由著名建筑安藤忠雄设计的“大屋顶”,面世两年来已经成为全城文艺青年们蜂拥而至的文化潮流地,成为杭州的文化新地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背后依靠着一群志愿者日常运行和维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志愿者来?她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社区文化和价值观?
这个盛夏,记者走进良渚文化村。
只有14名正式员工的大屋顶
却有两三百名志愿者常年服务
8月的大屋顶外,一片向日葵花海开得正盛。尽管天气炎热,到访大屋顶的人依旧络绎不绝。
平均每月,在大屋顶举办的活动不下20场,涵盖美术、戏剧、出版、公益、娱乐等多个门类。
“大屋顶的正式运营员工只有14人,是不是很惊讶?”大屋顶馆长张炎神秘一笑。
他介绍,自2016年正式运营以来,大屋顶的定位不是“高高在上”传播教育式的艺术中心,而是一座良渚文化村村民们可以共同建设的文化空间。“大屋顶运转的动力离不开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大屋顶馆长张炎介绍说。
目前,大屋顶长期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有200-300人,包括了各年龄段各种职业的村民。图书管理、村民学堂等多项工作都是志愿者协作完成的。
说起与大屋顶的情感与记忆,也许在文化村的每个村民能都说出不少故事。
“老村民”赵美娟奶奶今年65岁,是大屋顶“村民学堂”木兰拳班和腰鼓队的志愿者老师。退休前,赵奶奶是国际准星级木兰拳教练,现在每天清晨6点她带领着村民拳队“木兰英姿”准时在大屋顶开练,在她指导下拳队还拿下了市里不少奖项。“在大屋顶做志愿者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体验。不仅仅是付出劳动,而是在这里有了邻里交流的空间、在为社区贡献中收获生活的充实感。”
家住良渚阳光天际的年轻妈妈雅惠是外企的一位高管,也是大屋顶的图书管理员。两年来与孩子一起来大屋顶,已经成为她每周的“亲子必修课”。“我们很享受在图书馆的安静时光,虽然平时忙碌,但周末尽我所能地为大屋顶做些公益,对孩子也是一种言传身教。”雅惠说。
几乎每个周末,家住在上海普陀区的90后男生小蓝,都会乘坐高铁来到杭州良渚文化中心,成为“晓书馆”的志愿管理员。这段跨越两座城市的漫漫行程,他已经坚持了3个月。
“最初也许是冲着高晓松老师那句‘诗与远方’来到了这里,记得当时五月落地窗外樱花烂漫,我一下子就被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了。我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热情奉献的朋友,感谢大屋顶让我感到读书这件事不再孤独。”志愿者小蓝说。
“目前大屋顶微信公众号上长期开放招募志愿通道。志愿者可根据工作人员发布的活动预告,选择感兴趣的服务类型,并自由选择服务时间。”大屋顶志愿者管理负责人周昳婧介绍说。
建立两年来,这种由民间志愿者驱动的运营方式,让大屋顶的“文化之水”流动起来,获得“众筹式”的胜利与广泛的民间传播。
“我们统计去年志愿者服务小时数达到了6000小时。”大屋顶的媒体负责人赵楠告诉记者,“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再扩大,今年年初招募志愿者招募信息一发布,就收到了近2000份申请,没想到无偿的公益服务也如此抢手。”
从大屋顶到更多社区文化平台
志愿文化造就温暖邻里空间
“大屋顶”是良渚文化村社区的一个缩影。
在良渚文化村19个小区8100余户村民中,每天都有许多颇有趣味的公共文化空间和平台在他们自发公益和自主管理下运转着。
32岁的钟原是位钢琴启蒙教师,2016年来到良渚文化村后她感到这里的社区文化氛围浓郁。“居住在这里不仅仅是每天上下班,而是能与社区有更多的联系。我发现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村民学堂’,我就报名做了音乐素养和合唱课的志愿者老师,认识了很多热爱音乐的朋友。”
居住在文化村秋荷坊的邵琳,是位游历过30多个国家的旅行达人。学习过专业英式礼仪的她,在村里开设了“中西文化与生活”村民学堂课,与邻居们一起分享国际旅游的经验和见闻。
在文化村社区里,有居家养老文化服务中心,暑期孩子们的良渚学堂,村民自发建立的京剧、腰鼓、木兰拳、春田花花乐团等30余个社团。
此外,还有“村民日”“书香良渚”“邻里节”和“跨年村晚”等公共文化活动。
各小区建立有百个不同类型的居民活动微信群,每天分享着生活和社区新鲜事。在村民的热情参与和相互带动下,都已经成为良渚文化村的活跃的文化平台。
“良渚文化村的人文建设最初来源于《村民公约》,这份建设理想家园的共同价值观让村民有了归属感。”良渚文化村社区党委书记徐一峰说。
从最初维护公约‘献劳动’的志愿服务,到现在村民们‘献文化’知识的自发行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良渚文化村居民的社群的情感也更加紧密。目前,小到几十人的邻居聚会,大到上千人的大型活动,文化村村民自主发起的活动每年都有百余场。
这让居住在良渚文化村白鹭郡南的日本村民古盐英理迅速适应并爱上了在这里的生活。“不少文化村的村民都有很多兴趣爱好,和他们交流对话,让我感觉到这里是能够获得心灵充实感的社区,没有文化的隔阂。”
一场社区文化自治的探索
让理想社区之梦照进现实
从大屋顶到良渚文化村,这样社区自发公益、共同管理的良好文化氛围如何是维系的?
“良渚文化村像是社会基层自治探索者,与以往的社区自上而下地推进社区行政管理工作不同,在《村民公约》的指引下,我们更倡导村民的公共意识,通过自下而上的自发公益和自主管理来实现社区自治。”
对于有十几年社区工作经验的徐一峰来说,在良渚文化村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职责从“管理”变成了“服务”。
见证大屋顶成长的张炎说:“开发商、政府与居民对于理想社区的共同愿景,让大屋顶现象提供了土壤。基层社区在建立志愿者文化上给予了许多扶持和引导,为居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提供空间和平台,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氛围。”
目前,在良渚文化村已经建立了一套规范的议事流程:村民自发提出建议后,由社区牵头、号召居民代表、法律界人士、物业公司一起洽谈,形成的方案后公示征求村民意见,实施后成效也将会公示。
对于村民参与自发公益,社区也有详细的管理和激励方案,在社区服务中心可以看到,每位志愿者都有一本绿色的小记录册,记录着他们为文化村做出的点点滴滴,根据志愿服务次数还能在社区积分兑换到奖品,以表彰和鼓励志愿者的公益行动。
“高素质且有公共意识的村民自发地成为社区文化平台运转的原生动力,这也降低了我们基层的治理成本。”徐一峰说。“以良渚文化村村民社团为例,目前日常运营都由村民自主管理。”
今年,良渚文化村还诞生了杭州首个“社区公益基金会”。目前有200万注册资金,除了南都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公益基金给予部分支持外,其余均由村民们的筹款。这也让村民自发公益和共建家园的善行,有了更多的经济支撑。
期待这一场社区文化自治的探索,能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层治理模式之一,让更多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