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21.05.2017  17:11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国家治理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国家治理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国家治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表示,这是因为,首先,我们讲的国家治理不是其他什么样的国家治理,而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其次,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提供科学的方法,而且使国家治理在降低制度成本的同时更加有效率。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造中国的实践已近百年。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在东谈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强调制度问题是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刻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

  面对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实践呈现出的客观复杂性,一些人在认识国家治理问题时,往往主观上照搬西方话语体系,习惯于不加分析地套用西方市场资本的逻辑等观点来看待中国国家治理。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孔德永认为,在国家治理问题上若丢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将会导致国家治理出现各种严重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偏差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在秦在东看来,马克思对国家治理的分析,很多时候是蕴含在他的国家观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整体分析之中的。

  从整体性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是阶级统治的重要前提;二是国家本质决定国家治理的性质;三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原则是人民主体原则;四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可以有原则地借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有益成果。

推进国家治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辛向阳表示,一方面,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的具体化,主要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现象的分析来实现的。换言之,其国家治理思想在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与社会管理的分析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阐述当中。

  辛向阳认为,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巴黎公社和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实践所展开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意义。马克思在对巴黎公社的阐释中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治理的思想和见解。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只有进入真正由无产阶级掌权的时代,国家的现代形式及其治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的各项权利。

  孔德永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社会管理与自治思想。这为我们在新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方向与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治理要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国家治理的价值诉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国家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逐步实现社会自主治理,未来社会治理应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这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与国家治理实践结合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始终是具体的、实践的。在秦在东看来,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国家治理实践中,首要前提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家治理的时代性需求相结合。一是,要从战略层面构建国家政治与社会关系,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二是,要进一步规范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职能,强化国家社会治理责任。三是,要实现维护公共利益与服务群众的深度融合,推进治理方式的科学化。四是,要不断地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治理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实践走向成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孔德永表示,当前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需要将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到国家治理实践中,提升国家治理的自觉性与科学性。

  辛向阳认为,推进国家治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第一,始终不渝地继续治国先治党的方略。治国必先治党方略指的是把对执政党自身的治理提高到国家治理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治国必先治党在于昭示对执政党的治理对国家兴衰治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二,始终不渝地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法治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和概括的治国思想和治理方式,即国家与政府的组成、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关系、各权力范围的限定、权力的运行及作用于社会的方式均依法律而进行。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第三,始终不渝地推进以德治国的方略。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先进文化为引领;二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进行批判地继承,对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改造吸收;三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进一步夯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敬业精神,最终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作者:苏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