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竹编艺人暖心坚守六十载 雕琢精巧匠人心
一根根细细的篾条在宣国维粗糙的手中上下翻飞。德清宣传部提供
宣国维在自家后院的竹林。德清宣传部提供
专注于竹编的宣国维。德清宣传部提供
家中一方简单的角落便构成宣国维的工作室。德清宣传部提供
中新浙江网3月24日电(见习记者 陈洁)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细密的竹叶斜斜地洒下一地斑驳,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筏头乡东沈村的73岁老人宣国维走进自家后院的竹林,不时驻足拍拍竹枝,如同拍着老伙计的肩膀。身为一个竹编匠人,这方竹林之于宣国维,是赖以生存的“绿色宝藏”,更是伴他一生的“灵魂密友”。60多年的从艺岁月从布满老茧的指尖流过,当竹编艺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村庄的街角巷尾,这个老人的坚持,显得如此可爱又珍贵。
走进宣国维的“工作室”,几块隔板,一些竹篾材料,家中一方小小的角落便构成了宣国维广袤的竹编创作天地。“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只要你眼睛看得到的,都可以给你用竹子编出来。”老匠人满满的底气,正是源于几十年技艺的磨练与沉淀。
宣国维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浙江东阳的竹编世家,父亲是那时远近闻名的篾匠师傅,“我7岁那年师从父亲,十一二岁便开始‘单打独斗’。”不过那一代人都以制作竹编农具或生活用品为主,在宣国维看来,竹编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28岁那年,宣国维落户东沈村,也开始了在竹编领域的大胆探索。在多家工艺竹编厂担任过设计师、艺术指导的宣国维,不断尝试着对传统竹编工艺的创新,最终淬炼出“东沈竹编技艺”。
蚕匾、豆腐篮、花瓶……陈设在宣国维家中的各色竹器看得人眼花缭乱。容器底部,复杂的锁纹、城墙纹以及文字,泛着不同于竹篾本色的黛色,让人感叹其匠心之独到。
“‘东沈竹编技艺’除了传统的剖篾、刮青、编织等工序外,最具特色的还是染色秘法。”宣国维说,这些彩色竹篾都是用一种纯天然的果实汁液进行浸泡后染色的,既美观又符合环保要求。
如今,德清莫干山休闲旅游风生水起,宣国维怀揣着这门独到的手艺,还曾受邀去莫干山保护区内的裸心谷度假村担任“竹编文化传播大使”,手把手地教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体验竹编技艺,诠释着平凡山里竹子的别样“人生”。
作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项目的传承人之一,宣国维牵挂着这门古老技艺的未来,“过去每个村庄都有竹编艺人的身影,如今用的人少了,愿意学的人也少了,眼看手艺就要慢慢荒废,我们生长在竹林里,有责任传承好这一行。”
许多作品,一编就一年甚至几年,做到丝丝入扣才能纤毫毕现。竹编这碗饭,一捧就是一辈子,于绵长时光中打磨出“水到渠成”的匠人手艺。“会就不难,难就不会。”这是宣国维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不会到会,老人胸怀一颗匠心,一路踏歌前行。(完) 【毛洁】来源:中新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