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五个抓”加强“种文化”建设
近年来,德清县文广新局唱响主旋律,唱出好声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自觉,不仅向农村基层地区普“送”文化,更广“种”文化,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把它培育成真正乡土的、牢牢扎根基层的、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抓资金投入,展现新面貌
建立健全“种文化”投入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政府补一点、部门帮一点、企业捐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建设风貌,为“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今年以来,县财政共投入1220万元,用于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文化示范村的奖补、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及器材补助、文化培训等“种文化”活动。
二、抓骨干指导,造就新农民
一是“请上来”抓培训。认真实施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团队和文艺骨干的培训,并邀请省、市各类专业教师开展辅导培训。今年,共举办农村(社区)业余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农村(社区)排舞、非遗等各类培训132次,培训1400多人。
二是“沉下去”抓指导。开展德清县文艺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文化业务干部特派员制度,通过驻点联村的形式,开展针对性的下乡辅导,扶持187个农村(社区)业余文艺团队,发现、培养了一批业余文艺骨干,辅导产生了一批乡土文艺作品,培育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10个、市级6个、县级81个。
三是“走出去”抓提升。搭建平台,让业余文艺骨干能向国内知名的专业文艺人才学习。如大型现代越剧《德清嫂》,不仅有杭州越剧传习所“明星班底”,还有德清越剧爱好者组成的“草根班”,明星班的戏曲梅花奖得主手把手传授,使“草根班”的艺术水准得到大大提升,呈现出更加真实动人的演出效果,目前,“草根班”已开展基层巡演100多场。
三、抓活动引导,搭建新平台
一是丰富“送文化”内涵。除了传统的文化下乡外,还积极开展“文化走亲”,这种乡镇、村、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原本是观众的村民真正登台亮相唱主角,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成为实现群众“文化梦”的有效载体。今年,已开展“文化走亲” 97场,其中演出农民自办节目335个,群众参与演出1700多人次。“文化走亲”项目还获得了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项目奖。
二是深化“种文化”成果。举办全省首个村落文化节——东衡村民俗文化节,充分展现当地特色文化成果。与文化礼堂建设相结合,举办“村歌会”,这台由本地文艺人才创作本地文艺作品,再由本地演员呈现给本地群众观看的晚会,成为德清最受群众喜欢的乡村节日文化大餐,今年共有50多个村举办了该项活动。
四、抓政策领导,促进新发展
德清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12年起,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基层文化建设补助,以此为基数逐年递增20%。出台了《德清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资金保障。接下来,还将研究出台《德清县原创文艺节目资金补助办法》及《德清县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奖励办法》,探索实施“乡镇组织、部门考核”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文化走亲的工作新模式,为更加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抓群众主导,探索新服务
目前,全县共有文艺业余团队193支,农村文艺骨干5235名,文化示范户283户,长年活跃在基层的文化志愿者10000余名,他们是种文化的受益者,已成为农村文化的“领军人”,发挥着“种文化”的骨干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村民有组织的自发自觉行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也加快了文化部门职能的转变,实现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从单纯的“送文化下乡”转向引导、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加大投入、建立完善发展群众文化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