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取代烟花爆竹,如何
微信红包成为过节新“标配”,具有了社会习俗创新的意义。今年春节,但愿翩翩而至的微信红包,能够更多地取代烟气熏人的烟花爆竹。
微信红包取代烟花爆竹,如何
若要给今年元旦迎新活动列个人气排行榜,微信红包无疑名列前茅。据微信团队刚刚公布的跨年夜红包数据,仅元旦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就达到23.1亿次,超过去年除夕2倍还多。
这20多亿次的红包收发总量,要是化为实物,即便所有银行、邮局等相关部门都停下手头工作,全都加入到这一服务行列,恐怕都难以胜任。这就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手指点点,一个个代表亲情、友谊、挂念的红包,就如同一叶叶风帆,瞬间便可抵达目标的港湾。
微信红包不仅创新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从供给端给我们的习俗增加了新的内涵。
有人说,微信红包已成为“放鞭炮、送玫瑰、包粽子、品月饼之外的过节新‘标配’”。诚哉斯言!作为家喻户晓的即时通信工具微信的一款应用,微信红包在去年初一经推出,立即引发社会关注,甚至在去年与春晚互动节目“抢”起了风头。
由于其实用性和娱乐性兼具,微信红包一开始仅是年轻人之间的游戏,后来很快流行到其他人群和年龄层。如今,以至于“每逢节日发微信红包已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用户习惯和文化现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微信红包背后折射的社会习俗变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他的《元日》中所描绘的春节场景。这当中的“桃”,指的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或纸,以为能压邪。后来经过演变,五代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又写于纸上,称为春联。千百年过去,现在国人家庭中,逢年过节,还有许多人在门上喜欢贴春联;一些海外华人身在国外,同样保留了这一传统习俗。
中华习俗似一根纽带,将古老文明与现实联结在一起,它告诉我们从哪走来。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习俗中也有与当今社会不相和谐的内容。就如 “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爆竹燃放,在王安石所在的小农经济时代可能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欢快景象;但在雾霾天成为常态的当下,无疑成了增添大气污染的不当举动甚至是违法行为。
爆竹燃放不仅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易引起火灾、伤人等事故,而且还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气体,对我们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许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之所以在过年或婚庆等重要时刻燃放爆竹或烟花,一则是出于麻痹心理,认为短期或零散燃放污染有限;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习俗的惯性,觉得不燃放爆竹或烟花就不热闹,哪怕忍受雾霾的加重,也不能放弃这份快乐。
这部分民众心理甚至影响到政府决策。前几年有的地方明文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来又以近年来建筑用材的进步,能够避免更多火灾事故为由,在相当程度上放开了这一禁令。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政府的苦衷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那就是仍想挽留因此而冷清的节日气氛。但面对雾霾频发的情势和社会对环保的新要求,将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套上“金箍”,俨然成了大势所趋。
眼下,不少地方新出台了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禁止性规定,如绍兴市柯桥区从2015年3月6日起,已正式实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政策,并划定了相关区域。前几天,柯桥城区一男子参加婚礼时为了图喜庆,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爆竹,结果不仅喜酒没喝成,还换来拘留5天的处罚……
不过从根本上说,要改变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旧俗,除了将相关法规落到实处、多向人们宣传科学道理、培养文明习惯外,还应注重在新习俗的内容供给上下功夫。
由是观之,微信红包成为过节新“标配”,便具有了社会习俗创新的意义。从目前来看,微信红包本身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有人过分注重红包的大小,有人利用红包设计病毒诈骗等等。另一方面,肯定微信红包的作用,也并不简单等同于鼓励大家一窝蜂地去发红包,而是希望由此唤起人们对高科技时代如何继承传统习俗,乃至有鉴别地吸收国外有益假日文化元素的思考。
无论如何,今年春节,但愿翩翩而至的微信红包,能够更多地取代烟气熏人的烟花爆竹。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蒋卫阳 编辑:汤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