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曾来杭讲祖父徐志摩的故事:如果哪天他迟到,举座奄奄无生气

10.06.2018  22:26

  中国新诗百年史上,徐志摩堪称知名度最高的诗人之一。

  与很多诗人不同,徐志摩是偶像级的人物。他浪漫自由的诗意和人生故事,在整个汉语界几乎妇孺皆知。

  徐志摩的诗,在诗歌史上已有其既定的地位;他与几位女子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的眼中,往往有不同的解读。

  那么,他的家人又如何看他?

  1、总能使四座并欢的人

  2016年3月16日,徐善曾才真正“见到”了栩栩如生的祖父徐志摩。

  在此之前,他只是在照片与史料中,一瞥祖父的风貌。毕竟,在他出生15年之前,徐志摩已化鹤云中。

  那天,徐善曾到访日本涩泽荣一史料馆,见到了目前已知的唯一存世的徐志摩真身影像。

  1924年6月12日,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访日,受到日本金融巨子涩泽荣一的热情接待。徐志摩作为随员之一,同访涩谷荣一在东京的飞鸟别墅。

  影像中,一辆1924年的老汽车驶来,徐志摩先下车,泰戈尔是第三位,当这位长髯长袍的长者迈出车门时,徐志摩伸手搀扶了他。

  这是5分钟的黑白默片——徐志摩穿深色马褂,浅色长衫,身材颀长,面上表情可以想见当时的谈笑风生。一行人,走在飞鸟别墅院落的道路上,徐志摩时而与同行勾肩搭背,又洋溢着笑意在一个本子上写下什么。

  2017年4月15日,这则珍贵的资料,曾被借到杭州徐志摩纪念馆播放。当影像中的徐志摩以手指弹了弹烟灰,围看的众人忍不住齐声说:“好帅!

  这样的情形,其实相当难以描述。

  梁实秋在徐志摩逝后几十年所写的一段话,倒是恰如其分:

  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摩。他有时迟到,举座奄奄无生气,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是一把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有趣的信札,弄得大家都欢喜不止。

  那一天,徐善曾也在徐志摩纪念馆。

  2、徐善曾的开山寻访

  虽是为祖父写的传记,徐善曾在《志在摩登》的开头,把它献给自己“温婉坚毅的祖母张幼仪及我慈祥的父母徐积锴和张粹文”,“因为他们,我们家族的故事才得以流传不息”。

  这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声明”。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一架350马力的小型邮政飞机由沪返京。这架飞机时速仅90英里(约合144公里),除了两名机师,徐志摩是唯一的乘客。

  飞机于那天早上8点起飞,先抵达徐州。到徐州后,徐志摩因头疼不想再飞,《志在摩登》中说,他曾利用飞机经停徐州的空档给陆小曼发了一封信,告知了这一细节。

  “可飞机重新起飞时,他还是回到了飞机上,他的命运也就由此敲定。”徐善曾写道。

  2012年,徐善曾前往徐志摩坠机地点济南开山祭拜祖父。

  “我曾查阅关于祖父罹难的诸多文献,这场悲剧在我脑海中挥散不去。因此终于亲临祖父罹难之地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不断想象着那天发生的一切:天空中浓雾弥漫,山峰隐匿于视线之外,机师惊慌失措,飞机坠毁,爆炸起火,机灯熄灭,一切终结……

  2015年,徐善曾寻访到最后一位曾驾驶同型号飞机(底特律斯廷森单螺旋桨飞机)的机师陈文宽。听闻101岁高龄的陈文宽回忆早年九死一生的往事,徐善曾更是伤感满怀。

  事故之后,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陆小曼,“不肯接受这个消息,甚至还赶走了报信人”;林徽因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之后在《悼志摩》一文中写道:‘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惨(残)酷的,在飞机上遇险死去。……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哽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张幼仪,则是“从容地面对了电报上徐志摩的死讯,她小心翼翼地将此事告诉了徐申如,也是她安排自己的哥哥带着徐积锴,去坠机地点为徐志摩操办后事的。

  3、为什么提前返京

  1931年的11月,徐志摩在北京执教,时常搭乘飞机往返于京沪之间。

  当时,中国的航空刚刚起步,为了在林立的国外航空公司中扩大影响力,当时的中国航空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注意到了徐志摩曾写的散文《想飞》。“中航”给徐志摩一张长期免费机票,借由徐志摩的知名度来扩大其影响力。

  这个月,徐志摩再次收到陆小曼的来信,她希望丈夫回上海看望自己。

  “徐志摩回来之后,迎接他的不是妻子的浓浓爱意,而是满目狼藉:陆小曼依然和翁瑞午一起缱绻在鸦片榻上。他实在受不了家里的乌烟瘴气,便去云裳服装公司找张幼仪,并说自己要坐飞机回北京。张幼仪一听他要乘坐中航的航班,着实担心他的安全,便劝他改乘欧航的飞机,并愿意给他出机票钱。但徐志摩急着赶回北京,因此他谢绝了张幼仪的好意。

  这里提一句翁瑞午——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7个月后,陆小曼认识了翁瑞午,这是1927年春天。翁瑞午出身安徽书香世家,精通京剧、昆曲,在上海戏剧界颇有名气,因陆翁二人常比邻献艺,关系愈发亲密。陆小曼体弱,一次,翁瑞午向她建议可抽鸦片提神,陆小曼后迷陷其中。

  当然,徐志摩着急赶回北京,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出席林徽因的一场建筑学讲座。11月20日由沪返京,大约也是徐志摩心里计划好了的,但是,他却提前一天出发了。

  “几日前,徐志摩与陆小曼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他苦口婆心地劝陆小曼戒掉鸦片,陆小曼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冲他大吼大叫。徐志摩心烦意乱,胡乱披了件外套就甩门而去。陆小曼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大烟枪从二楼扔出窗外,大烟枪正砸在徐志摩的额头上,以致砸裂了他的眼镜。徐志摩头也不回地拂袖而去。

  这场争吵,成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诀别。

  4、徐志摩追求的“摩登

  徐善曾时常被问及他对“祖父昔年的风流韵事”的看法。他一直在强调,如果回到20世纪初的历史语境中,就会理解祖父的抉择。

  “我们会发现徐志摩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他是一位女性主义者,虽然这个词在当时尚未出现,但他所爱慕的女性——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等,都是独立自信、才华横溢的女性,他的爱情观也是建立在‘志在摩登’的准则之上的。

  曾被徐志摩戏谑为“土包子”的张幼仪,在徐善曾看来,正是徐志摩所孜孜以求的“摩登”化身。

  “她虽然是个带着孩子的离婚女人,但经多年奋斗,年届不惑时她已然顶天立地。她不仅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同时也担任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行长等职。而且,即使夫妻缘分已尽,徐志摩与张幼仪也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离婚之后,徐志摩穷困潦倒之时,张幼仪也时常予以接济,尤其是在徐志摩生命的最后几年里。

  徐善曾在《志在摩登》的后记中,解答了祖父徐志摩深入人心的原因——……他相信诗歌与信念的力量能救国民于蒙昧之中,使国民实现精神与思想自由,迈向“摩登”时代。只要人类追求自由与理想的信念还未泯灭,徐志摩其人其诗就将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