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打造区域化法律服务集散地

31.08.2015  14:04
              宁海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自2010年8月在全市率先启动以来,以集约化思路打造“超市化”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强化平台建设和机制完善,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提升法律服务工作知晓率和群众满意率。自成立以来,中心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410起,解答法律咨询21109人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1000余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宁海法律服务“集散地”。
              一、“软硬兼施”,全面提升中心整体服务水平。始终将群众满意率、获得感、认可度作为衡量服务水平的标尺,以设施建设、内部管理、制度供给为主抓手,努力推进中心设施“硬件”大升级、服务“软件”上水平。一是紧盯亲民便民,完善硬件设施。坚持“亲民、惠民、便民”原则,积极采用“4+X”模式,即在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综合服务等4个必设窗口基础上,增设社区矫正、企业法律咨询等7个窗口,同时主动建立法律法规数据库,逐步完善便民服务台、意见箱、接待室等硬件设施,确保群众享受“一站式”法律服务。二是锁定从严从紧,强化内部管理。及时梳理、解析各项工作流程,制订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上墙公布服务范围、服务守则等工作信息,全面实行网络化管理,着力打造“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流程制度化”、“服务内容规范化”、“监督管理全程化”、“整体工作信息化”的“五化型”法律服务窗口。三是突出效率效益,创新服务机制。以专职法律援助工作者制度取代原有的律师轮值制度,创新法律援助服务机制。自去年建立以来,专职法律援助工作者共接待来访群众3000余人次,承办案件290件,占中心同期受理案件总数的49.40%,有效解决了法律援助力量不足、质量不高、办理不规范的难题。
              二、“兼容并蓄”,全面提高中心服务知晓率。始终突出宣传形式有突破、宣传载体有创新、宣传内容有超越,挖掘闪光点,创造新亮点,通过传统活动与“互联网+”新引擎兼容并蓄,着力消除宣传“死角”和“盲区”。一是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农村(社区)”系列活动。以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法律服务联系卡等形式,定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宣传,着力破解“最后一公里”问题。据统计,已开展活动210余场次,解答法律咨询6855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二是切实发挥传统媒体主阵地作用。通过在《今日宁海》、《宁海普法报》开设《法律服务之窗》、《法律援助之窗》专题,连载法律援助知识、案例,大力宣传典型事例、创新成果、工作动态等内容,增强社会各界认同度。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兴平台。积极开辟网上咨询平台,安排专职律师解答网上法律咨询,实现了由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路”。截至目前,已累计为300余位群众解答法律难题423件。
              三、“点面结合”,全面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始终坚持以民生保障为导向,以平台打造为支撑点,延伸服务触角,确保面上服务整体提升。一是搭建平台,让法律服务兴起来。在人武部、法院、信访局等11家部门单位以及18个乡镇(街道)设立了2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各村、(居)社区、外来务工人口聚居地设立了近400个法律援助联络点,在法律服务机构设立了10余个法律援助申请接受点,构建起法律援助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县法律援助“半小时服务圈”,打造法律服务“主力军”。二是强化服务,让法律服务活起来。大力推行“超市一体化”法律服务,构建“接待咨询、集中受理、分类办理、限时办理、回访督查”服务流程,实行“首办责任+分工有序”工作机制,确保咨询服务“零推诿”、服务态度“零投诉”、服务方式“零距离”、案件服务“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让法律服务队伍成为群众翻阅“活字典”。三是凸显功能,让法律服务赞起来。充分发挥律师、公证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三大支柱作用,以人民调解窗口为平台,解答涉及人民调解法律规范、程序、效力等方面的咨询,接待、分流当事人向有关调委会申请调解,构建矛盾纠纷化解“防火墙”。自2013年来,连续两年开展“岁末讨薪,让农民工过上舒心年”专项行动,共接待农民工讨薪法律咨询1500余人次,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44件,援助农民工1116人,讨回欠薪1074.44万元。
(宁海县法制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