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开个人征信市场 网购、打车、订酒店等记录都将纳入个人征信
相关: 个人征信今后不再只看信用卡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互联网名言说的就是网络的虚拟和匿名性。但现在,日渐健全的网络实名制使得网络活动记录有了极大的征信价值。近日,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和深圳前海征信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正式开启个人征信业务的市场化时代,而其中网络征信尤为引发关注。
虽然目前市民可以较为方便地在网上查询央行提供的个人征信报告,但这份报告内容相对简单,民众获得的主要信息是房贷和信用卡是否有逾期记录。而网络活动留下的记录则较为立体和丰富,覆盖的人群也更为广泛,可以运用于借贷以外更多的场景。比如应用于租房、租车、预订酒店需要支付押金或预授权等现实中非常常见的各种履约场景。
不过,凡事有两面,央行相关人士透露,网络征信也会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即违规采集个人敏感信息、信息库被黑客和病毒攻击遭泄露等。
网上征信内容更广泛
现在,杭州市民要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可以去央行杭州中心支行,或者登录央行征信中心网上查询。但央行的信用信息基本来自于金融机构,快理财记者打印过自己的信用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信息、银行信贷记录、逾期记录等,内容较为单一。
但来自于互联网的信息包罗万象,在互联网上人的行为变成24小时可记录。比如芝麻信用的信用数据来源包含了用户网购、还款、转账以及个人信息等方方面面的数据,内容更多。
央行的征信记录还有未能覆盖的群体,截至2013年底,央行的征信系统中有征信记录的约3.2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3.7%,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85%的覆盖率。在银行有过借贷行为、办理过信用卡的人在央行的征信系统里才有记录,一些学生群体、个体工商户或者自由职业者可能就没有信用记录了。
那些没有央行征信记录的人,金融机构担心风险不敢授予信用,但这部分人可能是活跃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行为轨迹,互联网公司通过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来预测其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为其建立个人信用。
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近日撰文指出,在信用评价思路方面,传统征信的思路是用昨天的信用记录来判断今天的信用。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昨天信用记录不好的人今天是否仍然是一个高风险者;二是对于过去没有发生过信用记录的人,如何判断其信用状况。对此,互联网征信所获取的数据可以实时地反映个人的行为轨迹,并以此推断个人相对稳定的性格、心理状态和经济状况,进而推断其未来的履约能力。
网络征信对消费者有何好处?
信用是财富,能减少社会交易成本。就目前来说,不少场合只能通过较长时间来了解有关对方的信用。如较为红火的婚恋网站,登记的真实资料主要限于个人基本身份信息,蚂蚁金服相关人士说,如果婚恋网站引入芝麻信用的个人征信报告,对方就能大致了解对象的个人信用状况,减少受骗风险。
同样,房东要租房,就可以购买租客的个人信用报告,借助更为丰富的网络信用信息,可以拒绝租给有不良记录的租客。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陈家林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