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遗产,更需要形式上的纪念还是行动上的继承?

06.01.2016  07:09

     这个冬天,杭州人都记住了一个叫作韦思浩的老人。

    2015年12月13日,老人因车祸伤重离世,但他那求知、善良、坚韧的人性光辉永远地留给了杭州城。

     一生平凡的老人走了,却不想身故后泛起层层波澜。

    起初,有媒体提议,为韦思浩老人在杭州图书馆前立一座雕像,以此纪念这位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老人。

    还没等这一提议有实质性动作,1月4日,微信公众号“浙大微鲁班”又发起了一场众筹:我们想为他塑一座像,就在浙大图书馆门口。在这篇名为《情动杭城》的微信文章末尾还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只需要你的一次转发写下我们的连环签名:我愿附议这个行动愿那时,万物美好天堂,应该是有他所在的图书馆的模样。

    这篇文章一经转发,很快感动了一部分微信用户,不少人表示“附议”。然而,仅隔一天,反对的声音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了。为什么反对?原因有二:一是有网友认为“浙大微鲁班”对老人的介绍失实,硬生生给老人套上了“浙大校友”和“汉语词典编写者”这样子虚乌有的头衔;二是网友们质疑,即便要纪念老人,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图书馆这样一个不对公共开放的阅读场所,号召大家众筹建老人的雕像,究竟有多大意义?不难看出,第二个原因才是反对这场众筹的主要原因。

    参与讨论甚至争论的人越来越多,渐渐演化成一场“附议风波”。有讨论,证明这座城市没有忘记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有风波,至少说明在附议这件事情上,有人跑偏了。

    那么,是谁跑偏了?网友们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

    意见虽有对立

    传承却无异议

    附议派观点 继承发扬,需要形式

    网友“一一”:读书要好好读,精神遗产要继承,雕塑也赞成建,有时候,纪念、继承、发扬,也需要形式。

    网友“”:附议事件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立雕像本身,为提议附议者点赞。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丁岚 李维和 文/摄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