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浙大祝贺4名科学家当选院士,记者专访我省新科院士 科技领航者 风劲扬帆时

14.12.2015  09:08

  编者按 7日,我省6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浙江大学8日下午举行仪式,向本校4位新当选的两院院士表示祝贺。新当选中科院院士罗民兴、杨树锋、陈云敏和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先后发言。4位杰出的科学家都有在浙大求学的经历,有的学士、硕士、博士3个学位都在浙大获取,有的已在浙大工作近30年。他们满怀深情地回忆求学、治学的经历,回顾各自所在学科的发展历程,倾吐了感恩之心,也表达了继续献身科学事业的豪情。本报继昨日刊登3名新科院士专访后,再推出3名院士的专访。

探索宇宙深邃的奥秘

——访新当选中科院院士、浙大教授罗民兴

  本报杭州12月8日讯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周炜) 中国科学院7日公布2015年增选院士结果,浙江大学物理学系罗民兴教授在列。浙大8日下午举行仪式向该校今年新当选的院士表示祝贺,罗民兴在会上发言,他说:“这只是在一个渺小的人身上发生的一件渺小的事情。

  相比于罗民兴所投身的研究,每一个人类个体确实是渺小的——这位52岁的理论物理学家长期从事的工作,是致力于揭开宇宙最深邃的奥秘,发现万物的本质。

  罗民兴是湖州长兴人,本科即在浙大物理学系就读,后赴美深造,取得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浙大物理学系浙江近代物理中心任教至今。罗民兴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他在标准模型与弱电实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粒子物理学近25年来的重要进展之一。

  标准模型是当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构成了人类理解宇宙的基本视角。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关注的主角“希格斯粒子”就与标准模型有关。那段时间罗民兴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并做了多场学术讲座,介绍希格斯机制如何使标准模型对于宇宙的解释更稳固。实际上,罗民兴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成为标准模型精确计算的重要检验基准,自2012年发现希格斯粒子以来,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希格斯粒子质量与真空稳定性分析。

  罗民兴的研究成果还为费米实验室发现顶夸克提供了理论准备,并被认为是支持超对称统一场论的重要证据之一。

  浙江近代物理中心求是特聘教授冯波认为,罗民兴的学术成果在其领域具有奠基性意义。罗民兴发表的论文迄今共被引用超过2500次,引文作者包括6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狄拉克奖得主,5篇论文长期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引用。

  既在此接受本科教育,后又长期任教,罗民兴对浙大物理学系充满感情。在8日的发言中,他深情回顾了浙大物理学系的辉煌历史,特别提到王淦昌等老一辈物理学家以身许国,将毕生智慧和汗水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他们是我们内心的丰碑和学习的榜样。

  罗民兴对家乡也满怀感情。前两天他来到中学时的母校长兴县煤山中学,和几十名学生代表座谈,勉励他们培养学习兴趣,不断追求探索,勇攀科学高峰。

  这位新当选院士为人低调。罗民兴的另一位同事、浙江近代物理中心教授朱国怀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罗民兴给他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普通人”。祝贺仪式结束后,罗民兴即背起双肩包离开,谢绝了多位记者的采访。不过,很多人都记住了他发言时最后说的话:“要为中国科学的发展起到铺路石的作用。

 

做一个蓝海上的守望者

——访新当选中科院院士、海洋二所研究员陈大可

  本报讯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陈斯音) 中国科学院7日公布2015年增选院士名单,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研究员在列。这位57岁的物理海洋学家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和重要建树。

  记者来到海洋二所采访陈大可研究员。谈及当选院士,陈大可表示,这既是荣誉,也是巨大的责任,鞭策自己为中国的海洋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陈大可年轻时即立志从事海洋事业,他与海洋二所另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海洋学家苏纪兰先生的师徒情缘是一段佳话。上世纪80年代,陈大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恶补海洋学知识,报考海洋二所,成为苏纪兰院士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之一。之后陈大可赴美深造,在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工作,并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海洋混合等重要问题上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海洋学者。进入21世纪,苏纪兰力邀陈大可归国,加入海洋二所。

  已经留美近20年的陈大可毅然听从了这一召唤。他告诉记者:“苏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指导和关怀我铭记在心。苏先生既然提出邀请,我除了接受,没有别的想法。

  更为重要的是,陈大可认为自己“不能做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旁观者”。陈大可说,中国海洋科学近年来进入发展快车道,国家投入大,重大项目多,重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我不能置身于时代洪流之外。

  2006年,陈大可回到海洋二所,担任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是国家海洋局系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他入选首批国家“千人计划”。

  陈大可在学术上极富创见。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开展研究工作不久,他就提出了对厄尔尼诺现象预测模型的一个重大改进,解决了预测水平难以提升这一瓶颈,将预测提前量增加了6个月以上。由他主导开发的新预测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实验性和业务化预测,是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和美国海洋大气局发布ENSO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拥有很高的声誉。陈大可由此进入厄尔尼诺现象研究领域,不断挖掘,指出ENSO比人们原先估计的更容易预测,并提供了一系列新方法和技巧。这些成果先后在《科学》《自然》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引起学界轰动。陈大可是目前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研究最资深的专家之一。

  归国后,陈大可领导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一个个重要任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名列前茅。他还担任国家973项目“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及调制机理研究”的首席科学家,这项研究将帮助人们更加了解台风,并加强预测能力,对包括浙江在内每年都遭受台风侵袭的沿海地区具有重要意义。陈大可说,人们对台风路径的预测能力已有很大进步,但对台风强度的预测仍停留在低水平,本研究致力于改善对台风强度的预测能力。他领导的团队已在南海布放观测阵列,获得了海洋对台风响应的三维图像。目前这一项目进展顺利。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还与我省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对赤潮等现象的观测和预报。

  这位新当选院士勉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海洋事业。“数理化知识当然要好,但更重要的是好奇心,要对新奇事物有不竭的兴趣。”陈大可说。

 

励志,创新,求是,一个都不能少

——访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教授陈纯

  本报杭州12月8日讯 (记者 吴孟婕 通讯员 张方颖 周炜) 素色夹克衫,头发上泛着几缕银丝——8日下午,在浙大新当选的两院院士祝贺仪式上,身背黑色双肩包的陈纯匆匆来到会场,结束后,给几位学生写了新年贺卡后又匆匆离去。“从攻读硕士至今,我在浙江大学有33年了。我是沐浴浙大求是学风成长起来的,也是计算机学院的第一个博士……”他的发言获得了阵阵掌声。

  陈纯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55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因“有志摘取数学皇冠中的宝珠——哥德巴赫猜想”,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控制理论专业;为了实现当年写在日记中的“经常来杭州”的愿望,跨专业报考了浙大计算机系,1990年获博士学位。

  陈纯30多年来从事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工作,与中国轻纺产业的改造和提升紧密结合,尤其在大型智能轻纺装备的原始创新上屡获突破,开创多项“第一”,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和省部级一等奖6项。

  他作为第一研制者先后主持研制完成的“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地毯混色数码喷印系统”和“图像自适应数码精准印花系统”等4个工程系统,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纯非常重视教育教学工作,他培养了50多位博士和60多位硕士,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优秀教师等荣誉。陈纯的学生、浙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宋明黎告诉记者,陈老师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都会反复强调“兴趣”和“创新”——“兴趣使然,激发研究创造力和热情”,“励志,创新,求是,一个都不能少。

  而陈纯回忆上世纪80年代在浙大的读研经历,最大的收益是导师何志均教授大胆放手的教学作风和培养方式,还有那个如今已少有人知的“CBX系统”。这套由美国DGS公司出品的当时国际先进的图像处理设备,一度是何志均、金廷赞、石教英、潘云鹤等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研究的浙大计算机系教师和研究生们的宝贝。也因为它,陈纯成了美国DGS公司在中国的技术专家。

  1986年,陈纯承担了国家级项目——“计算机丝绸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和制版自动化系统”的攻关,当时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刚启动。此后整整3年,他几乎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从浙大赶到杭州丝绸印染厂(现在的喜得宝丝绸公司),经常是头顶着星星回到学校。

  一次次修改,一次次调试,陈纯和课题组成员为一点小小的进展而兴奋,也为“走出程序迷宫”而通宵达旦地工作。项目完成后,他们又进行了产业化开发,产品的技术性能、结构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发全国各地丝绸印染厂排队购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陈纯也因此荣获了“浙江省十大科技新星”称号。“我是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我们的研究成果如果没有人用,怎么能叫成功?”陈纯说。

 

              《浙江日报》12月9日13版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5-12/09/content_293240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