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电游”拐跑了孩子
20.01.2015 00:33
本文来源: 教育局
谁制造了由电子屏幕控制的“媒体童年”——
近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相关白皮书表明,32.48%受调查儿童平均每天花在Pad等电子产品上的时间为1-3小时。Pad等电子产品催生“宅娃”一族,中国孩子近视率远高于欧美。
另据媒体报道,在浙江某幼儿园进行的防拐演练中,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Pad“骗走”。
而来自一所幼儿园的信息也令人深思,老师提问:“当你孤单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在孩子们的回答中,“玩电脑”、“玩手机”占了多数。
面对部分家长对电子产品的片面认识和责任心的失守,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家长别把电子产品当“保姆”
■张馨予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经常跟家长打交道,见过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蒙蒙的父母是一对典型的“追新族”,所用电子产品总是能引领时代新潮流,他们在家中经常玩手机和Pad。蒙蒙一岁多时,就对手机和Pad表现出特殊的好感,每次哭闹,爸爸只要把Pad托在手上,她马上就破涕为笑了。遇到蒙蒙要零食或者玩具时,妈妈只要说我们回家玩Pad,蒙蒙就会乖乖地听话,不再耍脾气。蒙蒙的父母觉得,Pad就是孩子的好玩伴,哄孩子的本领胜过保姆。一段时间过去了,蒙蒙出现眼睛干涩和高频率眨眼的现象。
场景二:天天是个5岁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对电子游戏特别痴迷,她经常崇拜地看着爸爸玩电子游戏,久而久之,自己也想玩了。在是否让孩子玩电子游戏这个问题上,爸爸妈妈多次发生冲突,甚至引发了家庭矛盾。爸爸认为,电子游戏是时代的产物,无法与孩子的生活完全隔离,既然无法选择回避,还不如让孩子适当接触,免得上学后因为感到神秘而不可自拔。而妈妈则认为,尽管电子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益处,但是弊大于利,因为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最明显,症状较轻的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症状较重的还可能因眼底病变而导致失明。为此,小夫妻经常吵架……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的认识问题和责任心问题。在认识问题上,一些家长将孩子熟练操作电子产品视为聪明的表现,并当作炫耀的资本。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孩子长期过度玩电子产品带来的种种伤害,有的伤害甚至是不可逆的。在责任心问题上,有的家长工作压力很大,下班后感到疲劳,而有的家长沉迷于网络,对孩子的心理需要视而不见。这样的父母经常会选择让电子产品代替自己陪伴孩子。
其实,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丰富起来。在此,笔者给家长提一些建议:一是充分认识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给儿童身心带来的各种危害,比如视力受损、神经疲劳、脊柱强直、手指变形、发育迟缓、恐惧胆小、少言寡语等,避免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二是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孩子建立一些规则,如:哪些动画片可以看,哪些电子游戏可以玩,什么时间玩,玩多长时间,从而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三是做好榜样示范,家长在家里尽量不要长时间上网、“追剧”,更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要多分配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四是善于运用自然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的不良情绪,不把电子产品作为“交易筹码”;五是将电子产品当成游戏的道具,如玩“捞小鱼”游戏时用其播放音乐,用Pad回放家庭活动中拍的照片或者录像,引导孩子用语言进行讲述;六是鼓励和支持孩子结交更多的同伴,并帮助孩子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作者系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长春名园长)
真正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需要
■陈映秋
在一次园内绘本教学交流活动中,大班《Polo历险记》教学活动刚开始,老师介绍Polo是一只小狗,独自住在一个小岛上,感觉很孤单。在理解了“孤单”词义的基础上,老师问:“当你孤单的时候,你会做什么?”意图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故事创编提供线索。听课教师都以为孩子们会说“找朋友玩”、“玩玩具”之类的答案,然而,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说“玩电脑”、“玩手机”的占了多数,只有个别孩子说“找某某小朋友玩”、“让爸爸陪我玩”等。
活动开头的这段插曲,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孩子们孤单的时候,首先想到电子产品,这种现象正常吗?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悄悄转变。那么,现代的孩子,童年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喜欢的与我们童年时所向往的、拥有的有何不同?
通过对游戏内容、游戏工具、同伴交往等情况的比较,我们发现,教师们的童年游戏大多是在户外进行的,玩具往往是以物代物、就地取材,而且小伙伴们会一起创编游戏、合作游戏,游戏内容是自主自发的;而现在的孩子拥有大量声、电、光、色类现代成品玩具,大多在室内、在成人的看管下独自游戏,模仿着动画片中的情节。他们生活在由电子屏幕控制的“媒体童年”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一代”。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带给孩子丰富物质条件的同时,如何关注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需要?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还是向往大自然宽松自由的环境的,喜欢和老师、同伴共同生活,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提出“三个回归”的操作路径,即回归自然、回归共同生活、回归儿童的学习方式,通过“三个回归”,给予儿童活动空间的自由,给予儿童更多的话语表达机会。
大自然是儿童学习的大课堂,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与发现。我们开展小脚丫走天下活动,通过“快乐单车行”、“拥抱大树”、“小蚱蜢养成记”等活动,激起孩子们的自然灵性。
共同生活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教育的原点。我们倡导共同生活理念,在“栗多多旅行记”、“种蚕豆”、“衣服宝宝来排队”等活动中,让孩子们分工合作,担当不同角色,使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与乐趣。
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表达方式,他们更乐于通过参与、尝试、交流、表现、观察、模仿来学习。我们主张回归儿童,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幼儿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按照幼儿的节奏安排活动内容,并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幼儿园园长、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学员)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苏婧
早上一进电梯,就看见一个坐在儿童推车里的小姑娘拿着Pad,津津有味、目不斜视地看着动画片,孩子的姥姥说,她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哭着、喊着要看Pad……
当前,网络在包围了成人的同时,也包围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几乎没有孩子不被光怪陆离的电子产品所吸引,所谓“指尖滑一滑,宝宝笑哈哈”。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过分迷恋,社会、家庭、幼儿园都需要反思。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游戏太少,而电子游戏往往吸引力强,尚无多少自制力的孩子很容易沉迷其中;另一方面,很多父母与孩子间亲子互动太少,有些甚至将电子产品当“保姆”,加重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当然,在这个电子时代,孩子生活的环境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单纯,我们也不可能把孩子关在一个与电子产品绝缘的环境中。但是,作为父母要明白,Pad等电子产品主要是给成人用的,而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所决定,适合在游戏化、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中获得发展。此外,学龄前儿童没有能力抵挡诱惑,越是年龄小的孩子,电子屏幕及内容对其造成的伤害越严重。
应该看到,也有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坚决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保证孩子拥有一个绿色童年。有一位母亲说,这样做最直接的受益是:儿子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洗衣、烹饪、手工、画画、下棋、书法、游泳样样热衷,而且玩得不亦乐乎。学校里的学业,也成为一件很轻松的事。这位妈妈还自豪地说,没有被电子产品轰炸的童年,另一个长久的益处是:相信儿子在成年后不会被电子产品控制,因为他已建立起比“依赖电子产品”更有意义、更有趣的生命模式。
当著名导演、编剧安德鲁·亚当森和世界童书大师埃里克·卡尔被问及成长经历及育子方法时,谈到什么样的玩具、书籍、游戏可以提升孩子的创造力。他们做了如下回答:“喜欢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玩的玩具,比如积木,玩的时候把说明书统统扔到一边,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小的时候,父亲经常领我到林间散步,教我认识那些生长在岩石间、树根下的小生物,带我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在我的作品中,我通过对那些小生命的描绘来向我的父亲致敬。”
电子产品不能替代孩子在真实世界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带孩子到真实的世界中,在游戏中、活动中、同伴交往中进行学习。要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多到大自然中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
本文来源: 教育局
20.01.2015 00:33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网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