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绿色发展论英雄

24.02.2015  15:30

  春节期间,成都、九江等地纷纷呼吁少放烟花爆竹,环保过大年,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此前不久,北京市市长与16区县签订了特殊“合同”,就清洁空气行动、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环境建设重点任务写下“目标责任书”。这些新鲜事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期盼,也充分表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各级政府的应尽职责。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多“透支”。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承载能力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大气、水、土壤无一幸免,都说明我们正在为以往的发展方式付出沉重的代价。
  资源环境已经亮起红灯。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不仅今天的发展难以为继,而且子孙后代也将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产品,不仅使现在的地越种越薄,还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严重危及农产品[0.15% 资金 研报]质量安全、束缚农业的长远发展。现在,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放心的食品、优美的环境要求日益迫切。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唯有痛下决心,解开资源约束、环境约束这“两把锁”,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更要顺势而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让“绿色转型”为发展添动力。为此,既要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也要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既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也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改善环境是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让“绿色转型”为发展添动力,理念转变、改革创新、制度保障是关键。今年,不少省份均下调了GDP增长目标,将节能减排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说明各地正在转变粗放发展模式,从“以GDP论英雄”转到“以绿色发展论英雄”上来。这是其一。其二,要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创新,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大力发展环保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其三,生态环境要靠制度和法治“保驾护航”。梳理去年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大事,相关部门在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上作出很大努力,一再释放出对环境污染依法从严治理的明确信号,接下来的任务是要严格执法用好重典,把铁腕铁规治污落到实处。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环境污染的“防火墙”,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