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字当头创新引领 浙江绍兴奏响化工转型升级曲
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11日电(记者 奚金燕 实习生 吴平)“酒缸、酱缸、染缸”,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南翼的浙江绍兴,自古以“三缸”行走天下,其中“染缸”则代表着绍兴的化工产业。
然而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化工产业污染大、发展慢等“痛点”愈加凸显。为谋求化工产业的新生机,古城绍兴化身转型升级热土,在“刮骨疗伤”中上下求索,在改革创新中绘制经济发展蓝图。
2016年,绍兴市共有规上化工企业313家,实现产值1297亿元,占浙江省的13%;上缴税金28.8亿元,占绍兴市规上工业的11.3%……在绿色发展的大势之下,绍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化工产业“基因”重组,在转型升级中续写着绍兴化工的传奇。
整治提升双管齐下 凤凰涅槃获新生
破旧立新,重组化工产业的“基因”,就必须从源头着力。作为绍兴发展化工产业的主阵地,上虞区成为了突破点。
地处绍兴市东部的上虞区,因化工产业而闻名。但与之而来的却是环境污染问题在不断加剧,灰蒙蒙的天空、刺鼻的气味、浑浊的河水……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自强坦言,曾经这里的环境很糟糕。
面对此情此景,近年来,上虞区强势推进园区改造升级,以倒逼提升的方式,确立了“集聚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整治思路。
“通过各项因素的评比,列出排名,倒数的化工企业列入淘汰计划。”吴自强表示,淘汰方式有多种,“有的企业是自己转型,去发展新的项目;有的企业则是被兼并重组,由其他优势企业来接手。”
“为了实现转型升级,开发区在环保领域首创大气异味评价体系,在主要有异味污染源的企业排放口设立了监控点。”吴自强向记者介绍,开发区专门邀请了国内嗅觉专家,将每个企业的特殊气味采编到一个系统里面,只要气味被检测到,就能初步判断是哪个企业在排放污染气体。
据了解,今年以来,上虞区60个工业园区(小区)完成整治提升39个、关闭退出12个,拆除企业违建84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标准厂房20.75万平方米,完成202家“低小散”突出问题企业(作坊)的整治淘汰。
锚定绿色发展 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如何将化工产业的发展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实现绿色发展,成为绍兴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策。
对此,位于绍兴市一隅的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持续改革创新中已有领会。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前期投入大,不仅要考虑成本、质量,还要考虑环保治理、安全等问题。”浙江龙盛集团副总经理何旭斌坦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开辟市场走出去……一系列措施推动着浙江龙盛集团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2015年对于龙盛集团来说是个拐点,而在这之后,龙盛相较于那些还未转型升级的企业来说,优势越来越明显。”何旭斌说道。
据了解,2017年1-6月,龙盛控股实现销售收入132.3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98%;实现利润总额15.1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72%。
龙盛集团的美丽转身并非孤本。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实现“三废”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在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万福看来,企业要想兼顾环保和发展,一定要把握好发展路径。
而行之有效的机制也使闰土集团经济发展崭露头角。资料显示,闰土集团实现产值88.57亿元,上缴税收4.87亿元。
一边是毅然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一边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龙盛、闰土为代表的一批绍兴化工企业正锚定绿色发展,在新一轮洗牌之中站稳了脚跟。
招才引才用才 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转型升级,人才为先。记者注意到,绍兴在不断深化转型升级中,始终把人才作为重要环节,在人才上大做文章。
走进位于上虞区的新和成新材料产业园,两排厂房整齐有序地排列,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贯穿其中,步入厂房,被几个从身边经过的工作人员所吸引。
近年来,新和成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把人才视为关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同时,新和成还努力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和增强创新能力。
“企业在转型升级的时候,必然会遇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自主研发与外部引进相结合,而前者则需要大量的人才。”在新和成新材料产业园副总经理俞孟飞看来,企业把人才请进来,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他们放心地去研究。
据了解,2014-2016三年上虞区共引进1400名市级及其他高端人才,其中有40%是由上市公司引进。而这背后,是绍兴市的有意为之。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如今,绍兴这座历史名城,站在转型升级的新风口,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与时俱进,重组传统化工产业“基因”,同时也让创新变革之星火在这片古老富庶的土地上得以燎原。(完) 【徐施宏】来源:中新网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