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水源地水质严重恶化 威胁下游千万人饮水安全

26.10.2015  10:28

  1983年建成通水的引滦工程,是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生命线”,通水30多年以来,保证了津唐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记者近日沿着“引滦之路”走访调查发现,潘家口、大黑汀两库区(下简称“潘大水库”)的网箱养鱼呈失控状态,库区水质已严重恶化,下游千万人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城市水源地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亟须突破治理瓶颈,进行协同治污。

  水源地竟成“养鱼池”

  下游已“不堪重负”

  记者近日在位于河北省境内的引滦水源地——潘家口水库看到,水面上密布着大小不一的养鱼网箱,在库区内绵延十几公里甚为“壮观”,一千多米的航道被挤占得只剩下几十米。记者乘坐的船在航道经过时,突然被固定网箱的绳索绊住,十分惊险。

  沿着“引滦之路”记者来到潘家口水库下游的大黑汀水库,水边漂着生活垃圾和一些死鱼,不时飘来的阵阵恶臭令人作呕。库区水面同样密密麻麻漂着养鱼网箱,有的地方甚至将库区的水面完全占满。

  据水利部海委引滦工程局统计,2014年,潘大水库各类网箱约有5.2万个,其中的大黑汀水库面积只有30平方公里,却有1.6万个网箱,网箱围格的净面积已经占到了水面总面积的11%。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质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少明介绍,潘大水库库区内养的几乎都是草鱼和鲤鱼等投饵性鱼类,年投放饵料达100多万吨。“1平方米网箱就有120公斤鱼,1公斤鱼要消耗2.5公斤饲料,而投饵后鱼只能吃30%,剩下的都沉入库底。由于长期投饵和饲养,水库底已经积累了一米多深的残余饵料和鱼粪便。”

  河北省迁西县兴城镇大黑汀村赵成彪告诉记者,他干水库联防员有十七八年的时间了,以前水面能见度能达到7米,现在能见度也就六七十公分,主要是这几年网箱养鱼的太多了。“水底下的鱼粪和饵料有一米多深,去年三四月份,上游往天津输水,臭味全都散了出来,周围村子的住户窗户都不敢开。”

  在位于下游的天津蓟县于桥水库记者了解到,引滦水上游的污染导致下游投入巨大财力物力治污,但却是治标不治本,随着来水水质日益恶化,于桥水库供水安全濒临崩溃。

  天津市水务局引滦工管处处长宋志谦说,从2000年启动的24亿元亚行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到现在的水污染环境保护工程、库区封闭工程、蓟县新城建设,天津市投入的财力物力约300亿元。“投入这么大,就是为了保护好这盆水,但所有的这些都是治标,上游水质我们没法控制。”

  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广洲说,今年以来,天津水源地已经“亮了红灯”:1月份硅藻爆发,3月份绿藻爆发,4月底明渠出现丝状藻导致的土溴素超标,到了6月份,蓝藻又开始爆发。受访的于桥水库领导干部纷纷表示,“如果上游明年还得不到有效治理,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现在真的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临界点了。”

  乱象丛生监管失控

  库区水质不断恶化

  记者调查发现,潘大水库主要污染来自库内网箱养鱼、库区周边污染以及上游排放污染等三个方面,而监管的失控使水源污染“雪上加霜”,愈演愈烈。

  王少明认为,库区内大规模网箱养鱼,饵料粪便成污染“元凶”。残余饵料和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甲烷、硫化氢、氨气等气体,这是造成潘大水库总磷、总氮超标的主要原因。其次,库区周边有旅游设施70多处、旅游船只150多艘、选矿企业20多家、6个入河排污口和大量生活垃圾。再次,上游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承德市每天约有20%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直接进入滦河,而且污水处理厂对污水中的总磷并不做处理。此外,化肥随着暴雨径流年入库量达9万吨,农药0.5万吨。

  据海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2000年以来潘家口水库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呈上升趋势。目前潘家口水库水体质量已超过地表水Ⅳ类标准,大黑汀水库水体质量已超Ⅴ类标准,水体常年呈黑褐色,并伴有腥臭味。“不用说饮用水,甚至连景观用水标准都谈不上。”王少明说。

  在潘家口水库内经营农家院的郝大姐对记者说:“引滦工程建完我们移民回迁,就是直接喝水库的水,特别甘甜,现在污染成这样,守着水库大家都不敢喝了,真希望能把潘家口水库污染治理好,解决我们的吃水难。”

  多年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尽管不断加强引滦水资源保护工作,但引滦沿线的水污染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水质反而不断恶化,治理工作也陷入僵局。

  据了解,引滦工程是跨水系、跨行政区域的大型调水工程。按照相关规定,引滦分水闸以下引滦入津输水工程由天津市管理、引滦入唐工程由河北省管理,分水闸以上(含分水闸)潘大水库由水利部海委负责统一调度和管理。

  “海委只管理潘大水库工程调度运行和大坝安全,对水面开发利用和水体污染没有监督管理权,库区内网箱养鱼归当地畜牧水产部门管,水库周边采选矿企业归地方其他部门管理,天津市成立的隧洞管理处和黎河管理处,仅负责河北境内引滦入津输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无法管理输水沿线两岸入河污染物。引滦工程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到位,致使潘大水库周边建有众多选矿厂、尾矿库,库区网箱养鱼无序发展,很难有效保护引滦水资源。”水利部海委引滦工程局副局长郭永说。

  亟须打破“一亩三分地”

  进行综合治理

  郭永表示,引滦工程当年投资巨大,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都非常明显,目前京津冀地区仍然是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采严重,滦河水源仍然是华北地区不可或缺的,“不能眼看着水库水质一天天变坏下去”。

  在采访中,多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内人士对保护和管理引滦水源地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划定潘大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面取缔库区内网箱养鱼。津冀两省市人民政府加强沟通,协商划定潘大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若沟通协商不成,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潘大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

  业内人士认为,全面取缔网箱养鱼是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引滦水质合格的根本途径。“岗南水库在取缔网箱养鱼前,水体最差到5类水,现在已经恢复到了2类水的水平。如果再不治理,潘大水库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官厅水库,官厅水库经过20年的治理还只是四类水,由于潘家口水库更深,恢复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王少明建议,希望按照千岛湖的模式,彻底取缔网箱养鱼,然后向水库中散养鱼苗,发放捕捞证,允许渔民捕捞,既保证生态环境又能满足渔民生活。

  第二,理顺引滦沿线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层面机构组织协同治污。多位受访者指出,宜将引滦水源保护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尽快成立国家层面的引滦水资源保护领导机构,比如恢复引滦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或新成立相应的引滦水资源保护机构等,协调引滦水资源保护各项工作。

  同时,加大引滦水资源保护机制和制度建设,编制引滦水资源保护办法、编制引滦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制定“引滦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为引滦水资源的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实施水源地保护综合整治工程,护好水源,致富百姓。记者采访了解到,《天津市引滦水源保护工作方案》已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审查通过。目前于桥综合治理项目正在实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施库区移民搬迁,二是调整于桥水库保护区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三是实行保护区内生态养殖,完成57万平方米养殖面积生态床技术改造,实现“无污染、零排放”;四是全封闭引滦入津境内输水工程,建设于桥水库前置库;五是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人员“三位一体”巡查巡控机制。

  “如何管好水库流域,最根本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致富当地百姓,实现水质和库区百姓生活水平的明显提升。”天津市蓟县库区办主任李福奎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面,蓟县提出发展核桃4.5万亩、金银花、蓝莓、蔬菜等,目前已经完成94%,很快将全部调整完毕。

  据相关部门统计,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后,预计可以削减总氮813吨、总磷85吨;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预计3年以后到了丰产期,当地农民年收入可以提高76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