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引水口这两天捞出不少“海瓜子” 能吃吗 好吃吗 怎么吃

07.08.2017  17:01

  专家说:它属于软体动物贻贝科,能吃,繁殖能力超强

    天气炎热,西湖引水马力全开,这几日,西湖引水玉皇预处理场的沉淀池里,每天能打捞出500斤到2000斤的“海瓜子”,比10年前增加了好几倍。

    西湖边能捞起这么多“海瓜子”,真是有点稀奇。这个“海瓜子”,好吃吗?肉头厚不厚?

    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捂着嘴巴笑了:“‘海瓜子’这个名字,也是我们私底下叫叫的,不确定它学名叫什么。我们场里的这些‘海瓜子’,个头小、肉少,估计上不了餐桌的。请钱江晚报帮忙问问养鸭户或其他适用的单位吧!需要的联系我们哦!”

    这些“海瓜子”来自钱塘江。对西湖引水来说,“海瓜子”暴增不是一件好事——在引水过程中,海瓜子若进入玉皇沉淀池,会影响正常的引水量,阻挡西湖水质的提升。

上图:净水工正在拉过滤网。下图:捞上来的“海瓜子”。

     一天清理500斤,多时一天2吨

    钱塘江和西湖之间,有一根长约3100米、直径2米的“大动脉”,这是钱塘江往西湖的唯一通道。

    “海瓜子”们正是通过这条通道想往西湖边来,不过九曜山脚下有一道关键的拦网,挡住了它们冲进西湖的步伐。

    西湖水域管理处西湖引水玉皇预处理场的站长卢强告诉钱江晚报:“每天早8时、晚5时清理两次,一般来说,最少一天都能打捞起500斤左右的海瓜子,多的时候一天2吨,4个男人拉网都拉不动,还要请来三角架和滑轮帮忙。

    昨天早上8:00,天气已进入“火烤”模式,西湖引水预处理场的3名净水工开始清理海瓜子。

    沉甸甸的拦网从水底拉起,其中2名净水工用力将拦网拖上池边,一股腥臭味瞬间冲进鼻腔。接着,包裹着泥浆外衣的海瓜子被倾倒在地,一大坨,还有不少仍抱团黏在拦网上。

    记者捂着鼻子凑近看,哇,从那一堆里竟然爬出来两只小螃蟹,还有几条银白色小鱼,“这些算正常的,有时候还能捞到蛇、青蛙呢。”卢站长说。

    12个拦网逐一拉完后,净水工们将地面上一堆堆“海瓜子”扫除,高1.2米的垃圾桶,足足装了两个大桶。

    西湖引水玉皇预处理场位于属玉皇山山麓的九曜山南侧,而山的北面就是太子湾公园。山体中,直径2米的引水隧道长约1600多米。

    清水从预处理场出来,一路汩汩向北,1600米后,就抵达西湖景区的太子湾公园,然后穿过南山路,进入小南湖。

  “海瓜子”到底是啥?它能吃吗?

    这拦截下来的“海瓜子”到底是什么?它们来自哪里?能吃吗?

    工作人员只知道它们从钱塘江来,也并不确定它们是否就叫作“海瓜子”。从长相看,倒是和淡菜(青口贝)很像,有点像缩小版的淡菜。

    钱江晚报记者把图片发给了专家,同时也在朋友圈寻找答案。

    朋友圈的大部分人都说这个就是“淡菜小时候”,而且大家都说只要是活的就能吃。

    也有台州临海的渔民说,这种贝壳类,他们当地的土话叫潮上蛤蜊,家住海边的人是不会去捡的,所以,这种蛤蜊一般在海滩上自然死亡。

    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钱周兴教授看过图片后表示,这个物种应该叫“突壳肌蛤”,也叫“寻氏肌蛤”,也有渔民称其为“海瓜子”,壳较薄,属于软体动物贻贝科。所以它能吃,繁殖能力超强。以前南方是作为养殖虾的饲料的,生活在钱塘江等河口,咸淡水区域。“钱塘江里有的,一般都是几个生长在一起,用足丝固着在坚硬的物体上。今年突然增多,我个人认为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它的繁殖季节一般是8月份,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水温高的话,数量会更多。

    繁殖能力这么惊人,会对钱塘江水质造成影响吗?“对钱塘江水质不太会,但是如果跟着进了西湖,它们会在进出口盘踞,这样会对西湖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钱教授说。

原标题: 西湖引水口这两天捞出不少“海瓜子” 能吃吗 好吃吗 怎么吃 作者:钱江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 杨晓政 见习记者 宋芷萱 通讯员 李龙娟 林云龙 摄 网络编辑: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