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形成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鄞州模式”
宁波市鄞州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系列政策精神,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实、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激发社会团体、公益性组织、企业、公众个人等社会力量的文化自觉,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破解了有限公共财力物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构筑起了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互动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经过十余年探索发展,形成了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鄞州模式”: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制定出台40多个相关文件,形成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框架和多样化路径方式;坚持发挥政府财力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政府财力和社会资本以1:10投入设施建设、1:5投入活动运作,累计达15亿元,极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投入;坚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普惠作用,“天天演”等公共文化产品深入基层比例达95%;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的社会专业化运作,有力提升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和公共文化活动的社会参与度。近期,在浙江省文化厅组织召开的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交流培训会上,鄞州作了典型发言,向全省介绍鄞州经验。“鄞州模式”的主要做法有:
一、立足于实体化,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一是投资建设型。 以民办博物馆为突破口,于2008年率先出台《关于鼓励促进鄞州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及相关“实施暂行办法”等专项政策,通过对民办博物馆建设实行建成、门票、临展、租赁等补助,以及评估定级奖励、年度绩效考评等措施,建立起“民办政扶、民享政补、民营政管”的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新模式。在政策的激励引导下,一时间鄞州掀起了民办博物馆建设热潮,从2008年首家民办博物馆紫林坊艺术馆建成开馆,至今已开放各类民办博物馆18座,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博物馆近10亿元,占总投入约70%,民办博物馆参观人数累计超200万人次。在民办博物馆的示范带动下,2013年由飞越时空公司投资2亿元的飞越时光大剧院项目落户鄞州。今年又筑巢引凤成功引进龚鹏程国学院宁波分院。
二是无偿捐赠型。 出台激励政策,规定企业和个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捐赠,在其缴纳企业或个人所得税时,允许其在一定比例内予以扣除;同时加强评价体系建设,对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在社会荣誉上给予充分肯定,用激励手段调动起了社会力量出资捐赠、兴建大型公共文化场馆的积极性。如邱隘文化城建设吸引社会捐赠260万元;石矸街道东方文化中心由政府划拨土地,企业出资2500万元建设。
三是设施共享型。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企业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各类文化场馆设施,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既提高企业文化设施使用率,又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政府的号召和扶持下,钱湖天地、音王集团、广博文具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相继建成了系统名下的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服务企业内部的同时向社会免费开放,有效实现了企业文化打造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全区公共文化场馆的均衡化布点。
二、立足于市场化,引导社会力量运作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
一是设施托管型。 2003年起就对区文艺中心以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专业文化公司全面托管,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设施、设备、人才、市场等资源的有效整合。2013年起又在乡镇影剧院进一步探索托管服务机制,按照“公益化定位、目标化管理、绩效化考核、专业化操作、市场化运营、优质化服务”的目标,在省内首推“1+X”城乡演出院线模式,“1”即宁波逸夫剧院组建的专业团队,“X”即鄞州各乡镇影剧院,政府委托1对X进行运营管理,通过以城带乡,建立统一的专业管理平台、演出采购平台、票务流通平台等,促进城乡演艺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乡镇影剧院的一体化经营管理。目前已有集士港镇、五乡镇、姜山镇3家影剧院加盟,累计举办各类演出150余场,观众9万余人,平均上座率70%以上,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社会的多方共赢。
二是活动运作型。 以承办公益节庆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活动实施办法》,通过活动申请、活动审批、组织实施、监督审计、政府补助等系列规范程序,鼓励企业、民间组织或个人投资举办或参与运作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经考核达到预期成效的政府将给予活动总投入额20%的资金补助,从而激发了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情,仅2014年就带动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活动400余万元。如民营企业参与运作的鄞州“梁祝爱情节”已连续举办六届;宁波世纪泰丰集团有限公司在鄞州钱湖天地音乐广场成功举办“海上丝路城市音乐节”三届;宁波歌乐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乡村之间”文艺擂台赛,为各村留下了原创节目,培育了文艺骨干;同样由歌乐文化公司承办的鄞州首届网络春晚,视频点击率列全国第三位;汇港美术馆每月一次公益展览,不定期举行音乐会,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三是冠名赞助型。 积极探索调动民间资本冠名赞助公共文化活动的途径,并充分保障赞助方的冠名权和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权,确保其能通过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宣传自身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目前,这种冠名赞助的方式已渗入到鄞州区本级以及乡镇节庆活动、下乡演出、文化赛事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领域,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广泛的资金来源,企业在冠名赞助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品牌广告效应。
三、立足于基层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服务外包型。 2009年推出“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专门组建专业性的和盛文化演艺公司,采取“政府采购、公司运作、全民享受”的服务外包运行方式,由和盛公司统筹负责“天天演”节目采购、演出配送和组织实施,政府则负责采购和演出质量的监督。该模式不仅把分散的多主体采购变为全区集中的“一揽子”采购,大大降低了演出采购成本,而且在演出组织实施上充分利用了专业文化公司的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变各自零散运作为集约统一运作,缓解了基层文化站人手紧、力量弱、不专业等矛盾,提高了演出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与服务效率。自实施以来已演出6724场次,观众700万余人次,深入基层比例高达96.3%,并荣获全国“项目类”群星奖。在总结五年运作实际的基础上,今年又着手探索实施“天天演”区文艺中心半公益演出和送纯公益演出下乡相分离的运作机制。将区文艺中心的半公益演出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交给市场主体运作,政府则承担监管职能;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的下乡演出上。上半年中标单位千秋文化已开始试水区文艺中心演出商业运作,引进了马克西姆钢琴独奏会和安宁钢琴演奏会等高水准演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社团服务型。 通过资金扶持、等级评估、指导培训、培育精品等方式加大对基层业余文化团队的扶持和激励,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一批企业家和文艺爱好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领域纷纷通过个人出资或筹资的方式组建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一部分人还主动担当团长,负责团队日常运行,实现了从“自娱”到“娱人”的转变。如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教师姜红升辞职组建“红牡丹”书画社,义务教授外国友人学习中国书画;鄞州民营企业家王贤国放弃经营酒店正业担任业余剧团团长;70岁高龄的文化义工毕素娥每天走村串巷免费教授腰鼓等。目前鄞州共拥有基层业余文艺团队700余支,相对固定成员2万余人,每年组织基层公共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已成为鄞州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一股重要中坚力量。
三是义工服务型。 引导一批有文艺专长的业余骨干和热心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志愿者组建文化义工队伍,配合政府主动介入基层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如开展文艺辅导、组织文化活动、参与文化设施管理、承担全区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的满意度测评调查、搜集群众文化需求反馈等。目前,鄞州“天天”文化志愿者队伍达5000余人,形成了“区总会—25个分会—400多个小组”的网络体系。如“邱隘文化义工”以“专业化的义工队伍、日常化的义工服务、制度化的组织运行、人本化的义工回馈、稳定化的义工团队”为特色,在文化义工的组织参与下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80余次,图书馆等公共文体场馆每年接待8万余人次,有效破解了邱隘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与人员短缺的矛盾。
四是自办分享型。 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人组织举办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实现文化资源、活动由“自享”到“分享”的转变。鄞州地域文化名人通过展览、展演等方式,向群众展示其文化艺术作品的现象较为普遍,近几年来,先后由个人组织举办了谢根芳小提琴演奏会、龚建军个人画展、钱继峰个人摄影展等多场展览、演出。